淘宝中兴电源改可调教程(中兴2400电源)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兴电源改可调教程,以及中兴2400电源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独家首发_ 试驾中兴电动皮卡 一年竟然省下2.5万元

 

新能源汽车是当今汽车市场中最为热门的话题,也是当前政策最为扶持的汽车细分市场。早在多年前,国内已有部分企业开始对新能源皮卡进行相应的产品布局,但真正进行大规模投产以及在市场中进行应用的却很少。就在前几天笔者有幸受邀试驾中兴汽车的新能源皮卡,通过深入的了解和试驾之后,让我对于新能源皮卡再次建立了全新的认识。

2016年,中兴汽车已经完成了对于新能源皮卡在工信部的申报备案,其也是皮卡市场中最先完成新能源皮卡申报备案的企业之一。目前,中兴新能源皮卡包括中兴小老虎EV电动皮卡、中兴教练车EV电动皮卡,根据官方透露称,未来其还将会推出基于中兴大领主皮卡平台的电动皮卡、新能源乘用车等。

淘宝中兴小老虎EV电动皮卡和中兴教练车EV电动皮卡都是基于现有中兴小老虎皮卡的平台研发而成,整车外观、内饰以及底盘系统均与现款车型相同,使新能源皮卡和现款车型具有相同的整车稳定性能、操控性能、承载能力以及驾乘舒适性。通过本文,我将向大家介绍这两款新能源皮卡的试驾感受。同时,想知道这两款新能源皮卡的价格,请阅读完全文。

一、外观篇

中兴小老虎EV电动皮卡和中兴教练车EV电动皮卡的外观设计基本相同,不过由于教练车EV电动皮卡的用车人群以及使用场景的不同,该车在外观增加了辅助倒车后视镜,但未配备倒车雷达以及快充接口等。

二、内饰篇

小老虎EV电动皮卡和教练车EV电动皮卡都采用了相同的内饰布局,整体布局规整、简洁。同时,两车均可根据用户的不同用车需求提供有皮质座椅、中控大屏等可选。

A、移库模式:进入该模式后,加速踏板失效,整车以5km/h(可调)怠速行驶,防止新学员误操作引起不必要的事故,主要用于倒车移库等。

B、场内模式:该模式下,整车车速受限,可自由操作加速踏板,但只能以最高车速20km/h 的时速行驶;该模式下主要用于坡起、曲线行驶等不需高速的科目。

C、场外模式:该模式下,整车将无限接近于传统教练车,主要用于科目三训练学习。

三、动力篇

小老虎EV电动皮卡和教练车EV电动皮卡的发动机舱内配有永磁同步电机以及整车的电控系统,可提供最大功率60kW,电机峰值扭矩为260N•m。

两款电动皮卡均采用了三元锂电池,电池系统均安装在车辆的底盘上。其中,小老虎EV电动皮卡有两种续航能力的电池可供选择,电池容量分别为44.5kwh和59.7kwh,而教练车EV电动皮卡的电池容量为22.2kwh。相关信息如下表。

小老虎EV电动皮卡匹配了一款自动变速箱,变速箱操控简便,还具有低速蠕行功能,在拥堵路段尤为适合。

教练车EV电动皮卡匹配了一款手动5速变速箱,其操控方式和普通燃油车型相同。不过,在试驾过程中发现,离合器的行程以及变速箱的行程略微较长。

底盘方面,两车均采用非承载式底盘类型,其中前悬采用双横臂独立悬挂,后悬采用5片式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

四、试驾感受篇

小老虎EV电动皮卡

由于该车采用了电能做为动力来源,车辆具有着出色的加速性能,尤其是在初段低速加速过程中,只要肯踩油门踏板,车辆的加速性能尤为突出。不过,在追求车辆加速性能的同时,该车的电能消耗也是非常快,经过深入的试驾体验之后发现,当车速保持在60km/h—80km/h时,是最为节能的速度区间。另,根据官方提供的信息,该车最高时速可达110km/h。

该车转向助力采用了电控液压助力的方式,转向过程中非常的精准,没有传统工具型皮卡的转向虚位问题。行驶过程中转向较为轻盈,操控起来感觉非常的轻便。同时,由于该款皮卡的车身轴距相对较短,整车宽度相对较小,在驾驶过程中,该车的操控感受就是灵巧轻便。

该车刹车踏板的回馈力度相对较重,并且由于该车没有配备ABS+EBD,新手初次驾驶需要一定的适应。希望后期厂家推出的新款车型中能够增加ABS+EBD等相关安全配置,以提升用户在行车过程中安全性能。

小老虎EV电动皮卡的产品定位为一款工具型电动皮卡,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恶劣路况,整车调校相对较硬。比如,当车辆通过减速带时,车内的后排能够感受到较为明显的颠簸,不过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毕竟这也是市场中工具型皮卡的通病。

【中兴汽车提供的相关信息】

在用车成本方面,由于该款皮卡相比燃油型车辆具有着明显的优势,根据官方提供的信息,该车使用5年可节省成本127449元。详细如上表。

  教练车EV电动皮卡

该款皮卡的用户群主要是面向在驾校中的学员,而该车的教练系统可以快速帮助学员学习各个科目的课程,并且学员在学习各个科目时都有相应的速度限制,避免了学员在练车过程中因为误操作或者是恐慌而酿成事故。所以,针对于这个方面必须要给一个赞。

同时,该车为了最大程度上模拟出燃油车的性能,在车辆启动后,仪表盘的转速表可以根据实时情况模拟出发动机转速,而在坡道起步的训练过程中,车内的档把也具有着一定的抖动感。

【中兴汽车提供的相关信息】

在用车成本方面,教练车EV电动皮卡相比普通燃油车同样也具有着鲜明的优势,一年最高可节省25634元。详细如上表。

在面对乘用车双积分制度的正式实施,未来新能源汽车产品和种类将迎来全新的爆发期,而在国内的皮卡市场中,必然也存在着同样的发展趋势,当前谁能率先进入这一市场中,无疑可以快速占领市场的先机。根据官方提供的信息称,当前中兴小老虎EV电动皮卡主要针对于行业用户为主;而教练车EV电动皮卡主要针对驾校以及驾校考场,并且已经有部分驾校开始使用该款车。

最后,是时候揭晓两款皮卡的价格了,中兴小老虎EV电动皮卡补贴后的售价为18.5万——20万元,根据电池容量以及配置不同,共有4款车可供选择。中兴小老虎教练车EV电动皮卡补贴后的售价为9万——11万元。

 

通信行业研究:基本面和估值共振,看好下半年板块表现

(报告出品方:国信证券)

上半年行情回顾:估值筑底,反弹初见端倪

上半年通信板块跌幅 11.3% ,跑输大盘

截至 2022 年 6 月 28 日,年初至今沪深 300 指数下跌230.6 个点,跌幅6.3%,通信(申万)指数下跌 246.6 个点,跌幅 11.3%,跑输大盘,在31 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 21 名。

上半年通信板块估值回调,光纤光缆微涨,其他板块均有不同跌幅

截至 2022 年 6 月 28 日,以我们构建的通信股票池(149 家公司,不包含三大运营商)为统计基础,2011 年以来,通信行业 PE(TTM,整体法)最低达到过24.5倍,最高达到过 111.5 倍,中位数 42.4 倍,6 月底估值为35.4 倍,相比去年12月底(42.5 倍)明显下降,处于历史中位数偏下水平。从近一年的情况看,通信行业从 2021 年 5 月中旬开始估值回升,6 月份和 7 月份通信板块估值呈现短期回升,8 月份到 10 月份,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限电影响,板块估值持续回落,11-12月份重回上升通道,1-4 月份大盘整体回调明显,通信行业估值整体呈下降趋势。5-6 月份通信行业估值回升明显。 通信行业 PB(TTM)最低达到过 1.8 倍,最高达到 9.1 倍,中位数3.7 倍,6月底估值为 3.2 倍,相比去年 12 月底(3.8 倍)下降明显,处于历史中位数偏下水平。

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截至 2022 年 6 月 28 日,申万通信行业的市盈率为14.6倍,市净率为 1.2 倍,分别位居 31 个行业分类中的23 名和26 名。若剔除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个对指标影响较大的标的,申万通信行业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为 35.1 倍和 2.8 倍,排名分别可以提升至第9 名和第14 名。

在我们构建的通信股票池里有 149 家公司(不含运营商),年初至2022年6月28 日,平均跌幅 14.2%。上半年通信行业中,除了光纤光缆板块实现涨幅0.2%,大部分细分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光纤光缆板块主要受行业景气回升和新能源投资的驱动;可视化、工业互联网、企业数字化、物联网、光器件光模块板块的跌幅均在 15%以上。

从个股表现来看,2022 年初至 6 月 28 日,通信行业中涨幅排名前十的为:超讯通信(+68.8%)、依米康(+40.9%)、中天科技(+35.6%)、恒宝股份(+25.0%)、科士达(+20.8%)、盛路通信(+17.9%)、路畅科技(+15.9%)、三川智慧(+14.9%)、佳力图(+14.0%)。

物联网:长期增长趋势不变,疫情影响有望修复

物联网长期增长趋势不变。物联网已逐渐成为一项“标准功能”,连接数长期来看将持续增长,赛道景气度持续,市场空间广阔。据IoT Analytics 预测,预计2025 年连接数可超 270 亿,21-25 年 CAGR 近 22%。

但短期来看,疫情、原材料涨价等对产业链供需两端形成一定压力。以智能控制器为例,受国内外的疫情反复、上游原材料的缺货与涨价以及战争等外部环境影响,智能控制器的供给不确定性增加,也放缓了家电和工具等下游需求增长。因此,产业链相关公司出现收入增速放缓、盈利能力下滑的情况。例如拓邦股份,21Q2 以来,公司收入增速呈下滑趋势,毛利率和净利率均有下降。

由于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及相关促消费政策相继落地实施,22H2 物联网因疫情造成的需求抑制有望迎来修复和反弹。细分不同应用领域来看:

消费物联网:受疫情影响显著,需求复苏有待观察

疫情对消费类物联网的需求抑制较为显著,也增加了物流与供给的不确定性。以家电为例,据奥维云网数据,2022 年 1-5 月,大家电如空调、小家电如扫地机器人等销量均出现明显同比下滑,尤其是线下渠道的需求普遍衰退。而由于封控等因素,上游原材料的供给及产品物流运输等不确定性加大,供给亦面临较大压力。

受此影响,智能控制器、AIoT 芯片等板块业绩有所承压。智能控制器厂商如拓邦股份,AIoT 芯片厂商如瑞芯微、乐鑫科技、恒玄科技等22Q1 均出现收入同比增速显著下滑。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以及相关促消费政策落地实施,22H2 供需压力或有所缓解,建议关注后续需求改善情况: 促消费相关政策有望推动家电等下游需求复苏。4 月以来国务院多次会议及政策文件强调促消费,主要措施包括发放消费券、提供消费补贴等;亦有多地出台地方政策,如广东省于 4 月底出台《广东省进一步促进消费若干措施》,开展鼓励汽车消费、推动家电消费、发放消费券及开展“有奖发票”活动等相关政策措施;上海制定《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等。其中,推动家电产品消费已成多地共识,有望带动家电领域需求复苏。

供给端方面,其一,疫情逐步控制,复工复产恢复供给与物流。2022 年上半年多地反复的疫情在 Q2 逐渐得到控制,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受益于此,因疫情影响导致的生产困难、供应紧缺及物流难题有望缓解。 其二,受益高价库存出清与原材料价格平稳,板块公司盈利能力亦有望修复。一方面,2021 年原材料上涨期间的库存在 22H1 得以逐渐出清;另一方面,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趋势已有缓解,如据拓邦股份公告,目前进口芯片以外的原材料已有价格回落。成本端的边际改善有望推动板块公司盈利能力修复。

除此以外,人民币贬值与政策纾困外贸出口,出口占比较高厂商有望受益。政策亦支持外贸纾困,例如 6 月 8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举措;《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在帮助外贸企业纾困层面上,一方面缓解税收压力,另一方面鼓励港口企业、航运公司见面特定时期内的进出口相关费用。叠加人民币贬值影响,出口占比较高的厂商如拓邦股份等有望受益。

工业物联网:需求有所滞后,22H2 有望释放

工业场景持续受益于政策催化与下游应用推广,需求持续提升:

政策方面,工业互联网已成为稳经济、促增长的核心路径之一,政策端持续关注催化。例如近期多项“十四五”规划及相关政策文件持续聚焦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发展——《“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打造全面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目标至2025 年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等。

应用方面,包括智能制造、智能矿山、电力新能源等应用发展迅速,相关需求旺盛。以电力信息化为例,据 Frost&Sullivan 预测,2024 年全国电力信息化市场总收入达到 712 亿元,21-24 年 CAGR 近 18%。

疫情导致部分需求滞后。受疫情影响,工业场景部分需求释放有所滞后。如据优博讯公告,因深圳疫情管控,公司及上下游部分工厂阶段性停产,原材料交期及产品出口周期延长,导致公司部分客户项目产品交付和实施进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公司客户需求旺盛,在手订单充足——22Q1 公司新签订订单约4.96亿元,同比+43%;截至 22Q1,公司在手未交付订单约3.96 亿元、同比增长约199%。22H2,随着疫情影响逐步缓解,工业类需求有望于下半年落地。

车联网:智能网联落地加速,车载需求增长显著

智能网联汽车落地加速,车载模组渗透率提升,并加速向5G 与C-V2X 升级。随着 2022 年越来越多智能网联车型的落地,前装车载模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并且 5G 与 C-V2X 等功能开始加速上车应用,例如 6 月发布的理想L9、预计将于22H2交付的上汽飞凡 R7 等车型均支持 5G 网络,车载模组持续升级。

受益于此,车载模组将成为最大的模组下游应用市场,22H2 需求有望实现快速增长。4/5G 通信模组方面,随着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及向5G 升级,预计2025年国内车载通信模组(不含 C-V2X 模组)市场规模可超 110 亿元;C-V2X 模组方面,根据 ABI Research 数据,预计 2024 年 C-V2X 模组全球市场规模达3.4 亿美元。而22H2 多款智能网联汽车的量产交付,有望推动车载模组需求实现快速增长。

国产车载模组厂商有望持续受益。国内车载通信模组主要厂商有移远通信、广和通等公司。其中,据移远通信公告,全球已有超过35 家知名主机厂、60多家主流 Tier 1 厂商采用了移远通信模组产品,其基于高通8155 芯片平台的车规级智能模组中标比亚迪智能座舱项目;广和通一方面持续加强广通远驰车载业务布局,另一方面通过收购锐凌无线剩余股权,强化车联网布局能力。随着22H2 车载模组需求加速释放,相关厂商有望受益。

通信+汽车:智能化起量元年,板块估值有望提升

智能驾驶车型 22H2 加速落地,汽车智能化起量。根据创新扩散理论,创新在社会系统中的扩散呈现 S 曲线形的扩散模式,目前,从新三化创新扩散的角度来说,电动化应用已开始普及,高阶智能驾驶等正在启动,车联网C-V2X 仍在导入期。据炬光科技公告,汽车行业受疫情和缺芯等影响造成了新车型上市和放量推后0.5-1 年的宏观形势,22H2 将成为智能化起量的元年——众多搭载激光雷达等智能驾驶传感器的智能驾驶车型将于 22H2 上市或量产交付。

PCB、高速连接器、高精度定位、激光雷达、车载模组等通信产业链环节有望受益智能化起量,相关板块估值有望提升。汽车智能化集中体现在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两大方面,随着单车传感器用量增加、车载娱乐信息系统越来越丰富,智能汽车的数据流量迅速增加——据英特尔统计,一辆智能网联汽车每天的数据量将高达 3.9TB,相当于 2666 名网民每日的数据使用量。在此背景下,汽车元器件面临升级需要,包括 PCB、连接器、高精度定位、激光雷达、车载模组等,相关板块估值有望提升:

(1)PCB:智能化驱动,汽车 PCB 有望实现量价齐升。一方面,ADAS 系统如传感器、控制器、安全系统等广泛使用 PCB,随着智能化程度提升,单车传感器数量增加驱动单车 PCB 面积增加,价值量提升。另一方面,新三化驱动下,汽车电子系统也向高频、高压等方向升级,推动 PCB 技术升级,价值量提升。自动驾驶传感器的应用对高频信号传输的要求等对 PCB 的制造工艺、材料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据 N. T. Information,车身控制安全系统需采用高频信号传输,要求采用高频材料;车载通讯向 HDI 等升级。综合来看,智能网联汽车的PCB 单车价值量可达燃油车 PCB 价值量的 6-8 倍。

(2)连接器: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驱动需求增长。连接器是电子系统设备之间电流或光信号等传输与交换的电子部件。汽车电动化推动整车电压的上升,汽车连接器的要求和需求提升一个档次,促使单车价值量提升。具体来说,包括换电连接器、充电枪等在内,高压连接器整体市场规模 2025 年有望突破130 亿元。而汽车智能化趋势下,车载激光雷达、车载摄像头、智能座舱等设备增加,使车载高速连接器用量提升,价值量增加。受益于此,预计2025 年国内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可达 150 亿元。

(3)高精度定位:有望成为高阶自动驾驶标配。卫惯组合导航系统是通过松耦合、紧耦合或深耦合的方式将惯性导航系统(INS)与卫星导航系统(GNSS)进行结合实现高精度定位的传感器设备,目前上车应用主要采用P-Box 的产品形式。卫导和惯导具有明显的互补优势,显著提升导航定位的精度、稳定性和可用性,有望成为高阶自动驾驶的标配。随着自动驾驶渗透率的提高,预计2025 年组合导航自动驾驶领域全球及国内市场规模可分别接近 150/80 亿元。

在算法能力较为领先的国内北斗厂商以 Tier 1 的形式提供定位终端,切入汽车供应链。组合导航产业的市场参与者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以u-blox、ST、高通等为代表的海外传统车载导航芯片、模块供应商,其二是如华测导航等Tier1新兴供应商。由于卫导是唯一提供绝对定位能力的传感器设备,新兴供应商由于当前算法能力较为领先,尤其表现在适配车厂需要方面具有优势,叠加新能源车国内车厂话语权提升,已进入多家车企供应链。例如华测导航已被指定为哪吒汽车、吉利路特斯、比亚迪汽车、长城汽车的自动驾驶位置单元业务定点供应商。

(4)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路线的核心传感器。多传感器融合的自动驾驶方案,应用包括摄像头、车载雷达、卫惯组合导航系统等多种感知设备,实现多源融合定位,已成为除特斯拉以外的绝大多数车厂或科技公司的选择。其中激光雷达是核心传感器,市场前景广阔,据 Frost & Sullivan 预测,2025 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可达 135.4 亿美元,2019-2025 年 CAGR 达到64.5%;中国市场方面预计2025 年可达 43.1 亿美元,2019-2025 年 CAGR 约 63.1%。

激光雷达采用的光学器件所需的底层工艺和原理与光收发模块类似,其中发射端芯片、模组及光学元组件等国产供应链已有布局。激光雷达的发射和接受模块为核心和关键,其中探测器目前以海外供应商为主,国产供应商在光学元器件及激光器部分已有突破:

光学元器件方面,光通信器件厂商切入具有技术延续性。激光雷达主要有905nm 和 1550nm 两大波长,其中 1550nm 具有满足人眼安全要求、抗干扰能力强、探测距离远、探测精度高等优势有望成为未来趋势。而在光通信中,典型的波长是 800 到 1600nm,其中最常用的波长是850nm、1310nm 和1550nm,其中 1550nm 光在传输过程中能量损失是最小的。因此光通信器件厂商在1550nm 波段已具有较高的光学理解,切入激光雷达领域具有技术延续性。

激光器方面,芯片及模组已有国产厂商突破。激光雷达发射端主要分为EEL和 VCSEL 两类。EEL 激光器依赖产线工人的手工装调技术,生产成本高且一致性难以保障。VCSEL 发光面与半导体晶圆平行,具有面上发光的特性,其所形成的激光器阵列易于与平面化的电路芯片键合,在精度层面由半导体加工设备保障,无需再进行每个激光器的单独装调,且易于和面上工艺的硅材料微型透镜进行整合,提升光束质量。并且通过多层结技术,VCSEL激光器可以克服发光密度功率低的缺陷,有望替代 EEL 成为主流。目前,芯片端如长光华芯等国产厂商已有突破,模组方面如炬光科技产品已应用于雷克萨斯LS500 系列、丰田 mirai 等车型上。

(5)车载模组:智能网联汽车车端先行,车载模组上车应用。相比较路侧设施面临投资规模巨大和投资主体不清晰的难题,车端硬件,尤其是通信模组上车应用加速,已有越来越多的新车型开始搭载 5G 或 C-V2X 技术,例如上汽MarvelR搭载 5G V2X i-BOX,集成 5G、V2X 与高精度定位功能;蔚来ET7 数字座舱平台支持 5G/V2X/蓝牙 5.2/Wi-Fi 6/UWB/NFC 等;理想 L9 支持5G 网络等。受益于网联汽车渗透率的提升,车载模组将成为最大的模组下游应用市场。车载模组可分为用于音视频娱乐、OTA等方面的4/5G通信模组以及用于车联网的C-V2X模组。其中,4/5G 通信模组方面,随着来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及向5G 升级,预计2025 年国内车载通信模组(不含 C-V2X 模组)市场规模可超110 亿元;C-V2X模组方面,根据 ABI Research 数据,预计 2024 年 C-V2X 模组全球市场规模达3.4亿美元。

除此以外,汽车刺激政策持续落地,执行时间多集中在22H2,亦有望推动整体汽车市场需求复苏。刺激汽车消费是当前阶段“促销费”系列政策的另一大重点关注领域,中央及各地方陆续推出包括购置税减免、购车补贴等优惠政策。如5月23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汽车方面继续促进消费和有效投资,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 600 亿元;5 月 31 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布减征细则,对购置日期在 2022 年 6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超过30万元(不含增值税)的 2.0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深圳、上海等地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等予以补贴。

同时,疫情影响逐渐缓解,汽车产业复工复产,下半年汽车产业有望加速复苏,新三化赛道高增长持续。从 2022 年 5 月汽车产业运行情况来看,汽车整体产销降幅明显收窄。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韧性强,即便在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4月仍实现同比增长,5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同环比增长显著。随着下半年随着汽车刺激政策的逐步落地,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相关赛道将持续受益于车市整体复苏及产业高增长红利。

通信+新能源:高景气赛道,下半年迎来需求盈利共振

数字能源革命下,风光储等新能源需求空间广阔

以 5G、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在碳中和背景下,数字经济将通过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提供新能源建设所需的材料设备、赋能传统企业转型、助力完善新型电力交易体系等多方面推动社会绿色化转型。传统的通信企业通过产品在光伏、风电、储能等新型能源解决方案上的复用以及跨界扩张等亦有望享受新能源行业告诉增长的红利。我们重点关注:通信企业在光伏、风电以及电池及储能领域跨界扩张带来的增长红利。(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海上风电:22 年全国海上风电招标有望突破20GW,23年迎来装机大年

根据国信电新组统计及预测,2022 年国内海上风电招标有望超过20GW,按照该口径统计,假设 2022 年内招标 20GW,该数据大幅超过 2019 海风机组招标15.6GW的历史记录,同比增幅超 600%。 2022 年作为海风平价第一年,整体吊装体量有望实现平稳过渡,根据国信电新统计及预测,2023 年新增装机迎来强劲反弹,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达到12GW(同比+85%)。整个行业维持较高的景气度。

目前我国海上风电总体造价区间为1.44-1.85万元/千瓦,送出电缆占比约5-10%。海上风电的主体工程投资主要包括:风电机组(含塔筒)、风电机组基础、场内集电线路(阵列电缆)、送出海缆、海上升压站、陆上集控中心组成。其他费用主要包括:征海征地费、前期工作费、工程建设管理费等。其中,风电机组(含安装)占比约 45%,220KV 送出电缆占比约 5-10%;

十四五期间各省级新增海缆和风机基础施工等空间规模千亿以上。我们按照十四五期间各省市新增海上风电装机规划和当前海上风电投资建设成本测算,十四五期间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海上风电投资总规模有望超过4000 亿元,其中,送出海缆规模有望超过 290 亿元,35KV 阵列电缆规模有望超过122 亿元,风机基础及施工的规模有望超过 900 亿元(以上测算暂未考虑海风招标价格下降,未来随着装机平价化,价格仍有下降空间)。

海上风电由近及远为必然趋势。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表示,近海海上风电总体开发潜力有限,‘十四五’中后期近海资源紧张,借鉴欧洲海上风电经验趋势,中国海上风电建设海域由近及远发展是必然趋势,未来海上风电的建设海域将呈现水深更深、涌浪更强、离岸距离更远、风机大型化的趋势。

随着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高压、直流、以及动态海缆占比有望持续提升。随着未来装机深海化和风机大型化的发展,海缆主要的趋势包括:1)高电压等级的海缆占比会提升;2)部分深远海的项目为了降低电力输送的损耗,直流海缆比例有望持续提升;3)为更好的满足深海化的发展趋势,漂浮式海上风电有望成为未来重点开发的方向,与之匹配的动态海缆的占比有望持续提升。海缆进入门槛较高,高压、直流、以及动态海缆技术基本集中在头部三家。海缆相较于陆缆有较强技术壁垒,主要应用于水下,除需要满足基本的电气性能外,对阻水性能、机械性能具有更高的要求,行业头部供应商包括:东方电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领先企业包括汉缆股份、宝胜股份、万达电缆等几家,其余厂商进入难度较大。

综合以上分析,而在离岸 50 千米以上的海域,海缆成本占海上风电总成本比例会快速增加,在离岸 70 千米以上的海域,海缆在整体海上风电项目中的成本占比可能高达 12%左右,远高于近海风场,从总量的占比来看,海缆的价值量有望持续提升,从技术壁垒上看,500KV 以上等级的海缆技术、柔性直流海缆、动态海缆的门槛大幅高于普通电压等级海缆,头部厂商的竞争格局相对较好。自航自升式海工船只有望成为安装首选。海工船只可以对海上地理特征和潜在的风能能源进行勘探调查,完成风机组建安装、海缆敷设、多功能运维、设备后期拆除维护等功能。目前已经完成的海上风电安装主要由具备起重能力的浮式起重船和自升(非自升式)平台两类船舶完成的,船舶可进一步分为具备自航能力和不具备自航力两类。 10MW 及以上等级的海工船只需求日益增长。随着海上风机电压等级的持续提升,配套海工船只施工等级有望持续提升。

国内目前的安装船等级以 8MW 及以下为主,未来 10MW 及以上海工船有望进一步紧缺。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1 年 6 月国内运营中的海上风电安装船超过42艘;从功率等级上看,目前国内主流的风电安装船的其中范围在500-1000t(可对我国风电市场上的主流 4-8MW 风机机型进行安装),具备1000t 以上安装能力的海工船只有 4 只,可对 10MW 等级风机进行安装。

储能:爆发式增长前期,温控企业迎来需求和盈利共振

2021 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量快速增长,同比增速达到历史高位。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1 年底,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209.4GW,同比+9%,2021 年新增装机规模 18.3GW(同比+185%)。

以电化学为代表的的新型储能装机快速增长,新增装机同比增速近115%。从储能装机结构上看,仍然以抽水蓄能为主,从趋势上看,新增电化学储能快速增长,占比不断提升:

2021 年,全球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超过 180GW(占比86.2%),新增装机规模 6.9GW,占比首次低于 90%,较 2020 年占比下降4.1pct;

全球新型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超过 25.37GW(同比+68%),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规模 10.3GW(同比+115%),占比持续提升。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据主导地位,份额接近 91%。

从地区分布上看,中美欧合计占比超过 80%,国内增速领先。2021 年全球新增新型储能从地区上看主要分布于美国、中国、欧洲三大地区,分别占比34%、24%、22%。

美国 2021 年新增储能装机 3GW,主要分布在源侧光储项目、独立电站储能,同时逐步开启从百兆瓦及向吉瓦级别过渡;

2021 年是中国储能商业化初期到规划化发展元年,2021 年新增新型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 2.4GW,主要以源侧新能源配置储能和独立储能应用为主;

欧洲储能装机规模保持持续稳健增长,2021 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2.2GW,其中用户储能表现亮眼,突破 1GW。德国占据欧洲储能装机领导地位,意大利、奥地利、英国、瑞士等地区快速崛起。

截至 2021 年,中国已投入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46.1GW,(同比+30%),新增储能装机 10.5GW(同比+),其中新增抽水蓄能8GW(同比+437%),新增新型储能 2.4GW(同比+54%)。

储能温控系统能够对于保障储能电池正常运作有重要意义。一般电池工作的最佳工作区间为 10-35℃(可承受温度区间为-40-60℃),储能电池热管理系统能够利用加热或冷却手段保持电池工作环境维持在适宜的温度区间,对于电池系统的稳定性、寿命等有重要意义。从重要性上看,电池厂商对储能温控环境的要求排序为:1)温控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较高);2)定制化满足程度;3)综合服务能力及性价比。 同时由于储能系统电池组数量多,布置密集,电池组自身存在产热和散热不平衡等热失控问题,易导致储能电池箱内温度变化明显,温度过热的单体电池极易损坏,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使用寿命、容量以及安全稳定运行。

液冷技术能够保证降温的均匀性,有望代表中长期的技术方向。目前的储能温控方案主要包括液冷与风冷两类,从应用场景上看,低功率的储能电池温控仍以风冷为主,中高功率等级的储能集装箱主要以液冷为主,海外储能项目主要以液冷为主。我们认为,储能液冷有望成为中长期主要的发展趋势,液冷相较于风冷的主要优势体现在:1)可容纳更高的能量密度,降低由于锂电池热失控所导致的安全事故隐患,对于百兆瓦以上的电池包液冷具有明显的优势;2)降温效果均匀性较好,液冷具有电池集装箱内外部均匀降温的特点,能够缩减保持电池系统内外部温差,延长电池使用寿命;3)更加精确的控制电芯温差(液冷可以精准的控制出口温度在±0.5-2℃),增加电池使用效率,提高电池充放电效率;4)集装箱尺寸更小,节省占地面积(eg.液冷系统下 3.44MWh 电池,集装箱尺寸为20尺,相比传统风冷系统 40 尺 3.44MWh 系统能量密度提升达100%);5)方便预制化,降低开发成本;6)节约后期维护成本,液冷采用全密闭的运营方式,降低了风冷运营过程中受到粉尘等降低寿命期间的概率。

2021 年是液冷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元年,未来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2020年之前储能温控主要采取风冷的方式,2021 年头部的储能集成商积极采用液冷的模式,多家温控企业配套的液冷技术也陆续成熟,具备了批量化生产的能力,液冷的渗透率有望持续快速的提升。随着热力密度升级,液冷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温控多由储能集成商直接采购,具有一定的定制化要求。储能温控环节一般由储能集成商负责采购整合后统一交付,储能厂商会根据自身电池包和电芯的热属性选择合适的温控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要求和定制性。2021 年,国内储能系统出货量前十大集成商分别为:海博思创、电工时代、新源智储、阳光电源、科华数能;2021 年度海外市场中,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前十位的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依次为:眼光电源、比亚迪、沃太能源、科士达、库博能源。

空间测算:

未来全球储能的需求主要分为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侧配置需求、海外分布式户用侧配置需求、电网侧需求、以及国内工商业户用侧的需求。随着新能源占比的持续提升以及电化学储能系统单位成本降低,我们根据CPAI 及风电装机预期综合测算:到 2025 年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空间有望接近2200 亿元(包含国内电网、工商业用户侧,不含国内用户侧储能需求),国内电化学储能空间有望接近800亿元。 按照上述假设测算,我们预计,2025 年全球储能温控市场价值量有望超过120亿元,对应 2021-2025 年年均复合增速 62%。

运营商:全年业绩稳健增长,预计下半年延续上半年态势

运营商业绩持续向好,ROE 企稳回升。5G 建设步入中期,三大运营商移动业务稳步增长。千兆宽带升级驱动家宽业务较快增长;业务重心逐步转向数字化转型,创新业务快速发展。各项业务全面发力。成本方面,运营商投资更加精准,资本开支增长趋缓;节能低碳等新技术持续优化网络支撑成本,在降本增效驱动下,盈利能力有所提升,ROE 已呈现企稳逐步回升趋势。下半年预计延续上半年态势。上半年运营商涨幅领先于通信行业,优质防守型标的特质凸显。上半年在通信行业板块行情走弱时,运营商涨幅显著领先于通信行业,反应出运营商受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小,发展稳健。新兴业务正成为运营商业绩增长新引擎;运营商资本开支增长趋缓,网络运营成本持续优化,预计下半年延续上半年稳健增长态势。

传统与创新业务全面发力,ROE 企稳回升

运营商收入稳步增长,创新业务增长动能强劲

21 年三大运营商收入端表现亮眼,增速创近年新高。据公司公告,2021 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分别实现营收 8483 亿元(+10.4%)、4396 亿元(+11.7%)及 3279 亿元(+7.9%),收入增速均达 2014 年以来的最高点。分季度看,22Q1 三大运营商收入增速延续良好增长态势,均达近年新高。据公司公告,22Q1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273 亿元(+14.6%)、1186 亿元(+11.5%)和 890 亿元(+8.2%),延续2021 年的良好增长态势,增速再创近年新高。

21 净利润实现正增长,22 年 Q1 盈利水平持续提升。2021 年三大运营商净利润均实现增长,净利润合计 1566.65 亿元(同比+11%)。2022 年 Q1 盈利水平持续提升,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三大运营商净利润合计 377 亿元(同比+9.2%)。

ROE 企稳回升。回顾运营商过往 10 年 ROE,2021 年三大运营商ROE 呈现企稳回升势头。分季度看,虽然运营商营收有季节性因素,但21 年开始单季度的ROE逐步呈现高于往年同期势头。运营商价格战趋缓,新兴业务快速发展背景下,盈利能力提升有望助力 ROE 步入上升通道。

运营支撑成本随网络规模逐步变大,加大研发投入蓄力创新业务发展

运营支撑成本随网络规模逐步变大。随着 5G 网络规模逐步变大,网络部署涉及的房屋设备使用成本、修理运行维护费及能耗成本随之增加。以联通为例,22年Q1公司网络、营运及支撑成本比去年同期上升 7.5%;中国移动亦提及随着5G大规模投产,网络运营及支撑支出将有较快增长。同时运营商重视推进绿色低碳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网络节能技术研究应用,能耗等运营管理费用有望控制在一定的服务营收占比内。

持续投入创新技术研究,研发费用增长迅速。22 年Q1 中国移动研发费用达23.4亿元,同比+36%;中国电信研发费用为 11.2 亿元,同比+56.8%;中国联通研发费用为 6.7 亿元,同比+75.0%,研发费用增速均高于收入增速。

22H2 持续落实“东数西算”工程,创新业务加速发展

传统业务仍然有提升空间,千兆宽带和智慧家庭助家宽业务较快增长。

截至 2022 年 4 月,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 5G 用户渗透率分别达49%/57%。参考 4G 业务 70%-80%的渗透率发展,运营商 5G 用户仍有较大提升空间。5G用户数的提升将对移动业务有一定提振作用。

截至 2022 年 4 月,三大运营商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55亿户;其中 100Mbps 及以宽带用户达 5.18 亿户,占总用户数93.4%;1000Mbps及以上宽带用户达 5051 万户。千兆宽带升级和智慧家庭增值业务发展将助力运营商家宽业务快速发展。

积极落实“东数西算工程”,助力创新业务加速发展。运营商相比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商和云计算厂商拥有规模优势、政企客户资源优势和跨区域服务优势:

IDC 方面,22 年移动和电信分别规划投入机架4.3 万架和4.5 万架,累计机架数预计分别达到 45 万架和 51.5 万架。相比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商拥有绝对规模优势。

云计算方面,22 年移动和电信分别规划投入云服务器18 万台和16万台。运营商云业务正加速发力,21 年天翼云和移动云同比增速分别达102%/114%,在国内市场排名仅次于阿里云,排在第二和第三。

电信设备市场格局有所改变,工业通信关注政策加持

5G 网络规模建设后,电信设备商市场格局有所变化;加速拓展新业务,设备商业绩有望持续提升。下半年建议关注设备商龙头。受益5G 网络规模建设,中兴通讯市场份额创新高。运营商资本开支重心虽然转变,但设备商价格战趋缓有望保持运营商业务稳步增长。同时设备商加速拓展新业务,政企等业务有望高速增长。目前设备商龙头估值处于较低水平,下半年业绩有望持续改善。工业通信设备商表现出较好的成长性,主要受益于政策层面的催化和下游应用的持续推广。下半年持续关注政策推动带来的行业变化。工业通信设备商在技术、产品及应用方面已不落后于国际头部厂商,政策加持有望助行业应用和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电信设备商回顾:电信设备商市场格局有所变化

我国 5G 网络规模全球领先,下半年仍然有 38.5 万站待建设。过去2019-2021年三大运营商在 5G 建设方面投入分别为约 400/1700/1849 亿元。截至2022年5月,我国 5G 基站数达 161.5 万个,全年预计 5G 基站数超200 万站,下半年仍然有38.5万站待建设;在 2021 年底我国 5G 基站数就已达到全球基站数的2/3。5G 网络规模建设带动全球设备商市场格局变化,中兴通讯市占率创历史新高。在Dell’oro Group 发布的 22 年 Q1 全球电信市场报告中显示,中兴通讯市占率达到 12%,相比 2018 年提升了 4%,创历史新高。而受到供应链因素影响,华为市场份额有所下滑。

从收入侧看,中兴通讯与烽火通信 21 年营收均有显著增长。2021 年中兴通讯营收 1145 亿元(+12.9%),烽火通信营收 263 亿元(+24.9%),华为营收6368元(-28.6%)。

2022 年 Q1 中兴与烽火延续增长势头。22 年 Q1,中兴通讯收入为279.3亿元(+6.4%),烽火通信营收45.4亿元(+12.6%),华为营业收入未1310亿元(-27.6%)。

从毛利侧看,设备商持续优化产品结构,5G 产业链逐步成熟助设备商毛利稳步提升。设备商加大芯片自研投入,以中兴为例,其 5G 基站自研芯片已使用7nm制成,后续有望提升至 5nm。设备商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与成本,产品毛利率有望提升。

从净利侧看,中兴通讯净利率持续提升,规模效应逐步显现。随着5G 网络建设规模增大,中兴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在提升自身经营效率的同时,盈利能力呈现稳步增长势头。华为 21 年 Q4 净利率变动较大系处置子公司及业务的净收益所致。

电信设备商展望:拓新第二曲线,政企市场有望加速增长

设备商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速第二曲线拓新。设备商在22年在业务战略方面有所调整:

运营商市场:5G 网络建设步入中期,产业链逐步成熟,价格战趋缓背景下设备商毛利将持续改善。有线侧,运营商 22 年规划传输网络和新业务投入有所增加,光网络作为云网融合重要底座,发展景气度有所提升。

政企市场:华为过去半年先后三次成立共 20 个军团拓展新业务。中兴通讯在服务器、5G 行业应用等方面加速发力,同时也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电子等新业务,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景气度持续提升背景下,政企业务有望加速发展。

消费者市场:华为向智能家居、办公、汽车等业务转型,华为已与塞力合力发布问界 M5 汽车。中兴通讯消费者业务增长强劲,22Q1 海外市场增长超30%。

网络侧稳步发展,22 年下半年重点建设低频网络,有望承载VoNR、物联网等新应用。22 年三大运营 5G 建设聚焦在 700MHz、联通和电信聚焦在900MHz 的低频建设,我们预计在 700MHz 和 900Mhz 频段上将分别投入建设超20 万站。低频覆盖有助于 5G 新应用的拓展,设备商也同时受益 5G 低频网络的部署。

第二曲线加速增长。中兴成立了汽车电子产品线、数字能源经营部,5G 应用“特战队”等组织以实现第二曲线高速增长。目前在各个领域已经有积累了一些典型案例。

工业通信设备商回顾:行业发展迎来拐点

政策、行业龙头、新技术、产业智能化无人化趋势推动下,行业景气度有所提升:

政策频出,例如《“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打造全面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目标至202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等。

华为已设立二十大军团,赋能产业升级,助力企业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三大运营商均在将投资重心由 5G 转向数字化转型创新业务,以中国移动为例,中国移动 5G 在工业互联网应用方面开拓效果显著,2021 年5G专网达项目 1590 个,其中智慧矿山 157 个、智慧工厂700 多个、智慧电力签约150 个、智慧冶金落地 15 家 A+钢铁企业。

从工业信息发展研究中心在 2021 年的调研数据看,我们国家工业设备上云率13.1%,工业协议解析率 18.4%,均制约了工业设备信息化发展。新一代通信技术包括 5G、TSN 等技术正解决工业协议解析率和上云率问题。在5G应用持续推下,我国 5G+工业互联网项目从 2020 年中的600 个发展到目前的2400个,仅 2 年半的时间项目发展数翻了四番。

行业受益于政策层面的催化和下游应用的持续推广,相关公司表现出较好的成长性。如三旺通信 2022Q1 收入和利润均实现高速增长,下游智能制造、智慧矿山、电力新能源等行业需求旺盛。公司 22Q1 实现营收5452 万元,同比+40.5%,归母净利润 855 万元,同比+48.1%。映翰通主营产品不断升级优化,后疫情时代“无接触经济”驱动智能售货控制系统业务高速增长。公司22Q1 实现收入6130万元,同比+15.3%,归母净利润 196 万元,同比-20.1%。若剔除新增股份支付费用的影响,实际 22Q1 归母净利润同比变化为+75%。

提升经营管理效率,规模效应逐步释放,三项费用率管控良好。三旺通信22Q1三项费用率为 29.27%,同比-7.15pct。映翰通 22Q1 三项费用率为39.62%,同比-0.77pct。上游原材料与疫情增加了不确定性。受到上游核心元器件影响,三旺通信 22Q1 毛利率同比下降 2.93pct 至 58.12%。映翰通受到上游原材料影响较小,公司 22Q1 毛利率为 46.77%,同比增加 0.5pct,毛利率有所改善。

工业通信设备商展望:国产厂商迎发展先机

国产厂商加大 5G、TSN 等新技术研发投入,并积极布局平台化应用,整体云到端解决方案有望助国产厂商突破国际头部公司壁垒,拓展更多行业应用:

头部国产厂商齐聚 TSN 产业联盟,国产 TSN 商用产品完成测试。2020年底我国工业互联网联盟组建了 TSN 产业链名录,三旺通信与MOXA、东土科技、新华三等头部工业通信设备商一起成为联盟成员之一。2021 年5 月,我国首批TSN 交换机、TSN 网关产品测试正式启动。

国产厂商持续受益 5G+工业互联网景气发展。以东土科技5G 云化PLC在智能皮带纠偏系统应用为例,该系统应用在钢铁冶炼环节料仓传送至生产车间,通过 5G 工业网关传输 PLC 信息,5G 无线系统节省了工业通信布线工作量40%,通过 5G 网络实现边缘控制与云端 PLC 联动,控制系统硬件整体节约30%。

国产厂商云平台业务初具规模。映翰通基于其丰富的行业经验,推出了多款面向不同领域的应用平台,漆电力中压架空线检测系统和智能售货系统方面为公司业绩做出较大贡献。东土科技 22 年在“5G+工业互联网+化工安全生产解决方案”业务方面,中标金额已累计达 1.1 亿元。三旺通信于2021年推出HaaS(Hardware as a Service)平台,公司在上海的研发中心建成后主要聚焦 HaaS 等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

云基建:云基建板块重点受益于数字经济发展,IDC 三季度迎交付旺季

新老动能加速切换,产业互联网的驱动力将持续增强

云基建作为数字流量产生和发展的载体将持续受益于流量带宽的增长,过去几年见证了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目前正处于新老动能加速切换窗口,未来,产业互联网的驱动力将持续增强。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2022 年1-4月国内接入流量超过 804GB(同比+22.1%),2022 年 4 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217亿GB,同比+15%,增速保持平稳。

物联网用户数快速增长,企业上云空间广阔。截至3 月末,我国蜂窝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为 15.6 亿户,同比+26%,根据亿欧智库统计,目前我国实体经济企业平均上云渗透率约 12%,其中零售业、制造业达到 30%平均水平,其余企业尚不足10%,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率,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前景广阔。

根据 Sandvine 统计,2021 年全球网络视频流量占比约53.7%,较2020、2019年分别下降 3.88pct/3.0pct。社交网络和云业务占比逐步提升。

云计算:海外市场强者恒强,国内运营商云业务快速崛起

下半年海外云业务市场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2 年一季度海外三大云厂商收入合计超过 433 亿元(同比+32.6%,环比+4%),依旧保持强劲增长,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于原有客户流量的持续增长、全球版图不断扩张,以及千行百业持续上云,下半年海外云业务整体有望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国内运营商云业务强势崛起,算力网络构建有望于下半年提速。三大运营商已纷纷建立自己云品牌,分别为移动云、天翼云、沃云。随着云计算行业本身的发展,加上运营商拥有的网络基础资源优势和全国性服务优势,三大运营商云业务在2021 年分别增长 114%/102%/46%。云计算作为运营商算力网络及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的重要环节,有望持续加速打造多元化的云业务技术场景。

天翼云 4.0 时代打造“一云多态、一云多芯”等产品与技术形态,推出自主可控的天翼云新一代云平台 CloudOS4.0 及云服务器操作系统CTyunOS、分布式数据库 TeleDB 等,全面提升算力、存储、网络布局。实现集约部署,云边协同的全栈式服务。依托 5G+行业云+AI 助力产业上云,重点覆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并逐步加强分布式ACD、ECX、iStack 等边缘云产品;

移动云推出面向个人、家庭、政企、新兴市场全量云业务,其中“和彩云”为个人、家庭市场中的重点产品,截至 2021 年和彩云客户超过1.3亿户,实现收入 34.6 亿元(同比+152%),在 2B 端移动推出了公有云和私有云解决方案。截至 2021 年,公有云排名步入业界前三,私有云排名第五,政务云排名第三;

联通云打造统一技术底座,全栈能力一体化的云服务。在统一的底座上面推出物联网感知云、数海存储云、智能视频云、智链协同云、5G 边缘云、自主可控、以及混合云业务。

企业上云有望持续为互联网云业务增长提供动能。22Q1 国内三大云厂商云业务整体增速回落至 10%以上区间,百度智能云维持高增长,一部分受到了垂直行业应用需求增长疲弱,一部分在疫情影响下,企业部署上云进度放缓。下半年互联网云业务增长将受到新应用场景的加速以及疫情恢复下企业云部署加速。

从 IDC 咨询统计的数据来看,运营商云业务占比稳步提升。根据IDC 披露,截至2021Q3,国内 IaaS+PaaS 市占率前 5 名分别为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电信云以及 AWS,份额分别占比 38.24%、10.92%、10.74%、8.98%、7.23%。较2020年变动-3.5pct、0.39pct、1.5pct、1.22pct、0.51pct。(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云厂商资本开支:一季度整体符合此前预期,全年增长趋势向好

海外云厂商资本开支上半年保持快速增长,下半年进一步向云基建端倾斜。海外三大云厂商及 Meta 一季度资本开支合计 355.18 亿美元(同比+30%,环比-2.8%),下半年资本开支总量可能存在放缓迹象,结构上向云基建进一步倾斜,对ICT及光模块整体的需求依然旺盛。

运营商资本开支向云网端切斜趋势明朗,预计下半年运营商在服务器和网络设备采购将维持较高弹性。预计 2022 年中国移动电信资本开支合计2782 亿元(同比+2.91%),业务支撑网以及产业数字化投资为重点方向,其中:

中国移动预计资本开支 1852 亿元(同比+0.87%),算力网络资本开支480亿元,其中包含业务网(移动云、业务平台云)、IT 云、数据中心直投以及传输网、汇聚机房部分分摊投资。计划全年新增云服务器18 万台,累计投入达 66 万台;

中国电信 930 亿元(同比+7.24%),其中,产业数字化计划投资279亿元(同比+62%),产业数字化中 IDC 预计投资 65 亿元,算力投资140 亿元,其余部分投资 76 亿元;

中国联通 2021 年资本开支 690 亿元(尚未明确披露2022 年capex)。

一季度国内互联网厂商资本开支保持较快增长,下半年维持谨慎乐观。2022年一季度,国内三大云厂商资本开支合计 181 亿元(同比+19%,环比-28%),整体同比实现了稳健增长,与一季度国内 IT 整体 20%左右增速基本吻合。阿里巴巴22Q1资本开支 92 亿元(同比+52%,环比-2.8%),基本符合预期;腾讯22Q1 资本开支69.7 亿元(同比-10%,环比-40%);百度 22Q1 资本开支19.8 亿元(同比+32%,环比-53%)。

ICT:受益于带宽升级及企业数字化转型,下半年重点关注网络端投资机遇

上半年运营商整体在网络和服务器采购超预期,中国移动2021 年算力网络预计资本开支 480 亿元,分项对比来看,传输网资本开支 474 亿元(较同期增长17亿元),业务支撑网资本开支 307 亿元(较 20 年增长 50 亿元);中国电信产业数字化支出 279 亿元(较同期增长 106 亿元)。下半年有望持续受益于数字经济、东数西算工程、以及网络带宽升级,行业有望维持较高景气度。园区网从25G向100G加速升级转型,带动更高带宽的网络设备产品升级替换,新增+替换带动下提振需求。在数字化转型加速发展带动下,整个政企端对云网等数字转型综合解决方案诉求提升。

一季度光纤光缆在供需优化下量价齐升,下半年相关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改善。光纤光缆受益 5G 基站集中大规模部署、全光网 2.0、“东数西算”等政策推进需求端逐步回暖,按照中国移动最新公布的 2021-2022 年普通光缆采购计划,公司中标金额较 2020 年提升约 30%,2022 年一季度逐步开始采用新的招标订单价格进行交付,相关企业光纤光缆业务的盈利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下半年随着提价后订单占比提升,光纤光缆厂商的盈利水平有望进一步改善。

第三方 IDC:新建 IDC 有序增长,下半年迎交付上架旺季

上半年东数西算正式启动,下半年新基建有望持续发力。2 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 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 10 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从上半年建设进度来看,韶关集群建设招标正式启动,部分试点项目的申报亦有序开启。

上半年 IDC 项目受到疫情影响部分项目交付延迟,下半年有望迎来加速交付。根据各家披露的交付机柜数,头部第三方 IDC 企业 2021 年交付总机柜数超过49万架,较 2020 年全年新交付 14 万架,2021 年全年交付机柜数达到历史较高水平,上述头部第三方 IDC 企业自建的机柜数较 2021 年预期新增约12 万架。随着一级市场数据中心的整合出清,预计 2022 年并购项目有望增加,行业加速整合出清。(部分企业披露机房功率、面积等口径我们统一折算成机柜数进行统计,按照上述口径折算后跟公司实际披露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运营商整体预计 2022 年新增机柜数约 12 万架,持续关注绿色高质量发展。三大运营商预计 2022 年新建数据中心约 12 万架,预计2022 年底数据中心总机柜数超过 130 万架,将进一步提升东数西算节点内数据中心建设比例,提高数据中心上架率并积极推动绿色化转型。

从趋势上看,互联网自建 IDC 趋势有所放缓,仍以和第三方IDC 合作为主。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统计数据,整体互联网新开工自建及预期规划IDC 建设数量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根据 CDCC 统计数据,2021 年互联网规划建设IDC 占比约17%。东数西算政策推进以来,部分头部互联网企业表示将加大节点内的自建IDC项目比例,但是目前尚未看到明确的开工建设信号,仍需积极关注后续进展。

随着行业整合出清加大,下半年 IDC 租赁价格有望进一步企稳。从统计数据上看,世纪互联零售型机柜平均租金基本持平略有增长,万国数据统计平均单机柜租金小幅下滑(主要受到不同地域交付项目价格差异影响)。我们认为,随着IDC区域性交付数量不同,全国范围内价格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对于部分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数据中心项目,仍然具有较高的稀缺性,在电费压力下租金存在进一步上涨空间,对于部分环一线城市数据中心价格存在结构性上进一步改善机会。

节能审核依然是改造重点,下半年老旧数据中心整改有望提速。2021 年起,有关部门加大数据中心能耗和能效的审批,并加大存量机房PUE 的审核指标,进一步加大老旧高耗能数据中心的出清。根据韶关数据中心建设要求,要求PUE控制在1.25 以内,且平均上架率不低于 65%。从执行力度上看,北京广东等地区都有所提速,相关企业也有部分项目落地情况,预计下半年老旧数据中心节能改造仍然是重点关注的方向。 从总空间上看,我们认为目前存量须改造的 IDC 空间最高可达百亿以上。北京深圳地区先后出来了相关文件规定存量数据中心改造后PUE 不得高于1.4,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 2019 年,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达到314.5 万架,其中一线城市占比接近 64%,根据《2019 中国企业绿色计算机研究报告》,中国企业数据中心 PUE 高于 1.5 机房占比约 88%,假定未来一线城市内PUE 高于1.5的机房都存在潜在整改需求,按照平均单机柜整改 1-2 万元成本支出,我们推断目前国内老旧机房改造空间在 170-350 亿元。 从实施上看,降低制冷设备能耗仍然为改造的重点:PUE=(IT 设备+制冷设备+供电设备+照明及其它等设备)/IT 设备能耗,一般 PUE 指标越低,IT 设备消耗电力资源指标越高,降低空调系统的 IT 能耗为提升 IDC 机房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数据中心 PUE 的关键,对于 IDC 温控设备的价值要求进一步提升。

光器件:关注光模块迭代升级和跨行业应用机会

光模块:下半年高速光模块加速升级部署,关注国产龙头边际变化

数据中心市场,尤其是北美云数据中心建设是驱动光模块增长的核心动力,光模块市场未来几年整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数据中心的计算能力和数据交换能力呈指数级增长。2020 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为80亿美元,预计到 2026 年,全球光模块市场将超过 170 亿美元,2021-2026年的五年 CAGR 为 14%。

下半年北美数通光模块市场有望维持稳步增长。今年一季度北美三大云厂商及Meta 资本开支整体稳步增长,合计 355.18 亿美元(同比+30%,环比-2.8%),预计 Q2、Q3 整体有望维持这一增长态势。其中,谷歌、微软、Meta 三家公司的资本开支整体有望加速增长,亚马逊云基建资本开支有望保持平稳增长。下半年国内光模块市场增速有所放缓。在国内的光模块需求中,无线前传与FTTx收发器和 BOSA 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随着当前一轮5G 移动和10G FTTx 部署的完成,增速将有所放缓,后续数通市场将逐步主导国内的光模块需求。目前国内数据中心主流光模块主要为 100G 和 200G,随着国内大型数据中心的持续建设,后续有望向 400G 升级。

以太网光模块的收入在光模块市场中占比将近一半,高速以太网光模块(200G、400G 和 800G)的规模部署是以太网光模块需求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以太网光模块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2 年 200G 及以上光模块在销售额上有望主导市场。目前 100G 光模块出货量和销售金额占比最大,以 100G PSM4 和CWDM4 光模块为主,100G DR1/FR1 光模块占比逐步提升。200G 光模块增幅最大,国外的Meta和国内的 BAT 等客户都在采用 200G 光模块的升级路径。400G 增速次于200G,技术壁垒提升,带动格局优化。800G 目前的主流方案是 400G 光模块的平滑演进,以DR8和 2*FR4 为主,预计从 2022 年下半年开始小批量商用,于2023 年加速规模部署,到 2025 年将主导以太网光模块市场。目前全球以 II-IV 和中际旭创为代表的公司具备 800G 光模块的批量生产能力,其他大部分厂商处于方案设计和送样阶段。

200G 和 400G 等高端光模块的部署,带动光模块和光器件公司订单需求的增长。22Q1 光模块和光器件公司订单需求总体旺盛,但供应链压力显露,多数头部公司仍实现两位数增长。根据 LightCounting,光器件供应商整体销售额环比下降7%,同比增长 10%,其中头部公司 II-VI、光迅科技、博创科技、新易盛、海信宽带、中际旭创和新飞通的销售额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2022Q1 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 信 分 别 实 现 营 业 收 入 20.89/7.39/2.83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1.91%/18.29%/16.18%;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2.17/1.32/0.83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63.38%/17.81%/18.09%。一季度是行业淡季,伴随云数据中心资本开支的增长,后续各家的出货量有望逐季度环比提升。

展望 2022 年下半年,行业需求稳步增长背景下,高速光模块加速升级部署或带来光模块厂商盈利能力和市场格局的变化,建议关注板块估值修复和国产龙头边际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

盈利能力上,光模块公司持续进行方案设计和生产过程的优化,随着销售规模的逐季度爬升,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头部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望提升。其中,2022年第一季度中际旭创的毛利率和净利率都实现同比提升,主要因为公司内部降本快于产品价格的下滑,公司第二代 400G 光模块进行设计优化,随着产品爬坡量产,良率和制造费用持续优化,同时综合费用率有所下降。新易盛产品结构优化,2022Q1 的毛利率同比提升,研发费用同比翻倍增长,净利率同比下降。

市场格局上,一方面全球产能向东南亚转移,国产光模块厂商份额持续提升。中国 供 应 商 的 市 场 份 额 从 2020 年 的 15% 增 长 到2021 年的50% 以上。根据LightCounting 近期报告,2021 年全球前十大光模块厂商中,5 家国产厂商上榜,分别是中际旭创、华为、海信、新易盛、光迅科技,其中中际旭创与II-IV并列第一,新易盛从第 9 名提升至第 7 名,竞争力持续加强。

另一方面,随着 200G 和 400G 光模块技术的成熟和硅光方案的相对优势显现,海外云厂商或新增核心供应商,对市场格局带来扰动。但高速光模块随着速率提升起壁垒逐渐提升,龙头厂商地位较为稳固。

光学元件:关注新兴市场需求的拉动

光学元件组件是光器件光模块的基础。光通信行业常用的光学元件主要包括滤光片、偏振分束器、微透镜、柱面镜、窗口片、棱镜、波片、反射片等。除了光通信领域,光学元件广泛应用于视频及图像等成像、传像的光学系统中。

光学元件应用领域广,光通信用光学元件市场规模约50 亿元,伴随下游光通信需求增长而增长。根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20 年度中国光学材料及元器件行业实现营业收入约 160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其中,上游的光学材料市场规模约 30 亿元,中游的光学镜片、镜头及模组等元器件的市场规模约 1400 亿元,下游的各类光学仪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市场规模为170亿元。其中,2020 年智能手机用元件及镜头模组的产业规模达到1100 亿元,占中游光学元件市场规模的 80%以上;安防监控用元件及镜头对应的产业规模达到60亿元;车载镜头对应的产业规模约为 40 亿元;其余领域约200 亿元,包括照相、投影、医疗、通信、机器视觉、视讯会议、天文、航天等。根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估计,全球光通信用光学元器件的市场规模约为50 亿元人民币,中国境内企业占据 50%左右的份额。

光通信用光学元器件的全球市场中,美国的 II-VI(Finisar)、Fabrinet等属于龙头企业,除了供应光通信器件,也有专门的光学元件部门。国内也有不少专业提供光通信用光学元器件的企业,包括华科光电、福晶科技、腾景科技、新三捷光电、海创光电、北极光电(天孚通信)等,多数企业位于福州。精密光学元件的工艺环节持续改进,核心环节在于光学冷加工和光学镀膜。行业发展呈现几大趋势:1、精密光学元组件对光学薄膜的光谱控制能力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稳定的镀膜工艺和监测技术是确保高质量光学薄膜的关键因素。以溅射成膜技术、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成膜技术等为代表的原来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的精密镀膜技术逐渐用于光学镀膜,高性能要求的光学薄膜的膜层数已经多达 100 层以上。2、光学元组件从传统球面不断向非球面、自由曲面等发展,曲率变化加大,精度更高,给精密加工和检测技术带来较大挑战,未来探寻兼顾效率与精度的超精密加工技术是行业重要研究方向。3、微透镜阵列、全息透镜、衍射光学元件、异性光学元件等新型光学元组件应用逐步增多。(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光学元件横向跨领域应用延展性强,近年来,高功率激光器、汽车电子、AR/VR等新兴应用领域发展迅速,成为光学元件市场重要增量。

高功率激光器主要应用光学元件包括反射镜、透镜等。以透镜为例,其作用为对单管激光芯片的一个方向(快轴或慢轴)进行光束准直,主要应用于光纤激光器泵浦源生产,最终应用于工业加工领域。《2021 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21 年国内激光加工设备市场规模可达772 亿元,同比+12%,11-21 年 CAGR 可达 21%。光学元件作为其必要原材料,有望受益下游市场快速增长。

汽车智能化增加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光学元件/组件有望受益。随着汽车智能驾驶逐步发展,车载传感器搭载数量、种类逐步增多,其中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已成为核心传感器。根据我们前期发布的报告测算,2026年车载摄像头对应光学元/组件(滤光片与车载镜头)市场规模超50亿美元。2025 年全球激光雷达对应光学元件市场规模可达11 亿美元。

光学元/组件市场受益 VR/AR 发展。棱镜组合、模压玻璃非球面透镜等精密光学元件,可应用于 VR/AR 等新兴消费电子产品,受益于VR/AR 市场增长,光学元/组件有望实现快速发展。以舜宇光学为例,其VR/AR 相关产品2021年实现收入 13.4 亿元,同比增长 126%,彰显高成长性。

展望下半年,光通信及光纤激光器领域的需求维持稳步增长,激光雷达等新兴领域的需求加速上量,在激光雷达领域布局上较为领先的公司有望享受业绩与估值双提升。由于激光雷达产业发展仍处于爆发早期,大部分公司订单规模仍较小,反应到业绩贡献上或到 2023、2024 年,有望受益于板块估值催化。

企业通信:混合办公需求持续旺盛,国产龙头竞争力提升

混合办公需求旺盛,国产龙头业绩稳步提升

企业统一通信行业受益于全球企业远程办公和混合办公的加速趋势和海外经济活动的恢复,国产龙头竞争力持续加强。国内企业通信龙头亿联网络2022年第一季度开端亮眼,收入和利润均实现稳健增长,三块业务齐头并进,产品矩阵逐渐完善,会议产品和云办公终端业务占比持续提升。2022 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0.4 亿元,同比增长 40.10%;实现归母净利润4.87 亿元,同比增长30.05%;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4.47 亿元,同比增长 37.72%,为全年高增长奠定基础。其中,公司的产品 SIP 话机始终保持着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2020年市场占有率为 34.3%(2017-2020 年 Frost&Sullivan 数据),保持三年持续提升。

产品价格调整和产品结构升级带动盈利能力提升。2022 年第一季度亿联网络的毛利率环比提升,主要因为 1、产品结构持续升级;2、产品价格上调。但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仍处于高位,2022Q1 的毛利率和净利率仍未恢复至2021Q1 的水平。相较去年同期,2022Q1 的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均同步下降,分别下降了 0.43pct、0.03pct 和 0.82pct,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展望2022年,亿联网络在持续提升智能硬件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将持续构建大项目和“平台+智能硬件终端”解决方案的销售能力。

客户需求向一体化解决方案演进,巨头入局扰动格局

全球统一通信即服务(UCaaS)市场快速发展,催化硬件终端的需求,既催生新的产品形态,也促使终端应用渗透率提升。UCaaS 服务供应商通常将其应用服务器置于自己的数据中心或托管在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行或托管于公有云IaaS厂商的服务至上,如亚马逊、谷歌、微软、阿里或腾讯等。用户可以将软件客户端下载至自己的各类设备中(PC、手机、平板等),或通过使用WebRTC 或插件通过Web 浏览器访问。统一通信硬件终端包括 IP 话机、视频会议系统、数字白板、耳麦、扩音器、摄像头外设、麦克风等,这些设备可以和UCaaS 服务打包销售,也可以由客户单独购买。根据 Market Insight Repors,UCaaS 市场规模预计从2020年的 239.3 亿美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432.6 亿美元,五年间CAGR 为16%。

客户需求向一体化解决方案方向演进,企业通信厂商通过内生和外延扩充产品矩阵。国产企业通信龙头亿联网络在持续提升智能硬件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持续构建大项目和“平台+智能硬件终端”解决方案的销售能力,目前公司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可覆盖多场景,包括个人办公、中大小型会议室、高级员工办公区、日常办公区等,可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利于产品协同销售。2021 年,公司推出的智慧会议室解决方案,融入了电子门牌、智能控制设备、智能视讯终端及协作触控平板、无线投屏协作系统等会议室配件,进一步推动解决方案向智能化和高效化升级。

巨头入局混合办公领域,行业格局变化有待观察。2022 年,惠普拟对Poly进行收购,预计 2022 年底完成收购。Poly 的主营业务包括耳机、会议电话、业务电话、视频会议、软件和服务等,其融合旨在创造一个领先的混合办公解决方案,加强惠普公司在混合办公解决方案方面的行业机会,该收购事件也体现了混合办公模式的兴盛。 展望下半年,一方面前期疫情、原材料短缺等制约因素逐步缓解。伴随疫情受到控制或逐渐常态化,全球经济处在持续复苏的进程中。随着海运压力和芯片等原材料供应紧缺问题的逐步缓解,中游硬件终端出口企业的正常出货和利润空间都将得到改善。企业通信优质龙头亿联网络在疫情冲击下保持市场竞争力,出口业务复苏趋势下市场份额仍有提升空间。另一方面,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提升利好出口公司收入端增速和盈利能力。此外,客户需求向一体化解决方案方向演进后,龙头公司可提供的产品价值量持续提升,打开新成长空间。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