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兰芳照片(兰芳园)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兰芳照片,以及兰芳园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1952年,28岁女画家力排众议嫁给80岁老外生下一子,为爱守寡55年

1952年的一天,一对夫妻走进了民政局,想要办理结婚证。

这对夫妻一进门就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妻子是年轻貌美的中国女孩,丈夫则是一位有着高鼻梁的外国人,尽管他的脊背依旧挺拔,但满头的白发显示他已经不再年轻。

女孩名叫吴似丹,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青春貌美,家世显赫,今年只有28岁;老人名叫让·热罗姆·奥古斯坦·贝熙业,是一位常住在中国的法国医生,已经整整80岁了。

 

贝熙业(左)和妻子吴似丹(右)

 

两人的结合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有的人支持,有的人怀疑另有隐情,吴似丹的家人更是极力反对,还有一些人在等着看他们的笑话。

可吴似丹认准了贝熙业,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结婚,这对相差了52岁的异国恋人最终勇敢地走在了一起。

岁月不饶人,婚后没多久,年迈的贝熙业就因病去世,留下了34岁的吴似丹和年仅3岁的儿子,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吴似丹会另寻他人,再次改嫁时,吴似丹却独自抚养儿子,终身未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她对丈夫的忠贞和爱恋。

这对忘年恋夫妻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又是怎样深厚的感情,让吴似丹心甘情愿独守半个多世纪?

旷世情缘

两人早在吴似丹12岁的时候就结下了缘分。

吴似丹的父亲吴明远是中法实业银行总经理,大伯是当时在政界、报界以及金融界都赫赫有名的吴鼎昌,吴鼎昌时任蒋介石总统府秘书长。

拥有着如此显赫的身世,吴似丹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备受宠爱,注定拥有不平凡的一生。

遗憾的是她自小就体弱多病,患有肺疾,常常咳嗽不止,疼爱女儿的吴明远带着她遍访名医,却始终不见好转。

恰好贝熙业曾担任过中法实业银行的董事,和吴明远关系不错,听说贝熙业的医术精湛,许多疑难杂症到了他的手里统统药到病除,就赶紧带着女儿上门拜访。

那时的吴似丹12岁左右,还是一个年幼的孩子,贝熙业在她看来是一位慈祥的长辈,她给贝熙业留下的印象也只是一个瘦弱的,好友的女儿。

殊不知,两人的命运的已经悄悄交集在了一起。

1940年,吴似丹的病情加重,经过医生诊断是肺结核。

在那个年代,肺结核是一种很难医治的病症,医生一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开出一些药后嘱咐她静养。

吴家人又一次想到了贝熙业,带着吴似丹来到了他的住所求医。

贝熙业的女儿也患有肺病,第一任妻子病故后,为了方便女儿治疗休养,他找来工人在空气清新、风景宜人的西山建造了一处住所,里面的建筑是中西结合,既有中式建筑的风雅也有法式建筑的典雅,人称“贝家花园”。

这是吴似丹和贝熙业时隔多年后的又一次见面,贝熙业依旧是风度翩翩的绅士,只是面容上多了一些风霜的痕迹,而吴似丹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曾经那个瘦弱的女童已经长大了。

 

贝家花园

 

吴似丹自小喜欢画画,尤其是爱画风景,山水是她最喜欢的素材,在家人的支持下,吴似丹进入了辅仁大学美术系,学习中国山水画。

当她第一次来到贝家花园时,就爱上了这里的风景,于是经常留宿,一边接受治疗,一边磨练画技。

贝熙业很照顾这个女孩,即是出于医者的责任感,也是为了不负好友嘱托。

年轻的吴似丹正是爱玩的年纪,总是围绕在贝熙业的身边叽叽喳喳,像只小黄鹂一般给贝熙业那平静无波的生活掀起一阵阵波澜。

贝熙业也足够的宽容,包容吴似丹所有的小脾气,像一位真正的长辈那样去引导和宠爱吴似丹。

在贝熙业的精心照料下,吴似丹的病情逐渐好转,最终完全康复,但吴似丹依旧常常陪伴在贝熙业左右,在贝家花园里,她找到了不同于吴家大院的归宿感。

贝熙业也很信任吴似丹,当两个女儿陆续回国后,他甚至把整个贝家花园都交给了吴似丹来打理,每日账目的进出项,家里的大事小事,都交给了吴似丹来安排。

两人之间的相处轻松而愉快,吴似丹坐在桌前认真作画时,贝熙业就坐在另一边研究病例,当吴似丹作画完成后,贝熙业会细细欣赏,再一笔一划地题诗。

长久地相处之下,两人的情感渐渐变得暧昧了起来,不经意间的触碰都会引起一阵悸动。

察觉到自己的想法后,贝熙业的心中充满了愧疚,吴似丹是好友的儿子,她还那么年轻,拥有无限的未来,自己不过是一个糟老头子,有什么资格去提“爱”呢?

让贝熙业没想到的是,吴似丹也对他暗生情愫,这个总是注意着装,一丝不苟的老绅士已经俘获了她的心,她也曾挣扎过,痛苦过,但最后还是决定遵循自己的内心。

“贝医生,我想我已经爱上你了。”

贝熙业有些惊喜,也有些愧疚,但更多的是绵柔的爱意,他再也无法欺骗自己,他早已爱上了这个秀美的女孩。

 

吴似丹

 

贝熙业的好友,同是法国人的铎尔孟得知后眉头紧皱,极力劝阻他:“你们相差了50多岁,未来将会面对很多压力,你该如何给她幸福呢?”

铎尔孟是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诗人,在中国生活了小半辈子的他对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十分了解,打心底里不赞同两人的爱情。

“我知道吴似丹是个好女孩,可是你们之间有着太多的阻碍。”

贝熙业和吴似丹却已经下定决心,新中国《婚姻法》颁布后,两人仔细研究了里面的条款。

“《婚姻法》规定男子20岁,女子18岁才能结婚,却没有规定多少岁不能结婚,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呢?”

1952年,没有告诉任何人,80岁的贝熙业和28岁的吴似丹手牵着手走进了民政局,办理了结婚证,把小本子拿到手里的那一刻,两人的脸上都是幸福的笑容。

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两人并没有举办仪式,只是在贝家花园里邀请了几位好友共进晚餐。

好友们虽然不看好这段恋情,但还是送上了真挚的祝福,可吴似丹的家人就不是了。

吴似丹知道家里人不会同意,于是来了个先斩后奏,和贝熙业领证过后才告知了家人。

果不其然,父亲气得只拍桌子,兄弟姐妹们也轮番上阵劝说,想让她打消这个念头。

吴似丹毫不示弱,面对父亲的施压她不惜以断绝关系相比:“父亲,我这辈子认定了他,非他不嫁!”

出人意料的是母亲却没有太大反应,很快就接受了这个事实,甚至还按照习俗,置办了新被子、新家具送到了贝家花园:“我相信我女儿的眼光,只要她幸福就好。”

父亲吴明远却不这么认为:“他毕竟是个外国人,还年纪比我还大,你们在一起能幸福吗?”

吴似丹坚信,和贝熙业在一起是她这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丈夫还有另一个身份,真正的贝熙业是一个善良、无私、伟大的人。

医生的另一个身份

1872年,贝熙业出生在法国的一个普通教室家庭,在父母的教育下,贝熙业从小就热爱学习,后来考入了波尔多海军医学院,获得了医科博士学位。

医生是一个很吃香的职业,再加上有着高学历背景的加持,贝熙业完全可以在法国的大城市找到一份体面工作,但向往自由的他主动要求被派往海外,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贝熙业以军医的身份先后到过西非的塞内加尔、南亚的印度、西亚的波斯等地,抗击当地的鼠疫和霍乱,积攒医学经验的同时也体验着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

1912年,在华夏大地上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此时的贝熙业事业有成,妻女在身边,幸福美满,但他从小就对神秘的东方古国充满向往,得知这片土地上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富有冒险精神的他当即主动请缨,来到了中国任职。

 

年轻时的贝熙业

 

起初,贝熙业在法国驻天津总领事馆任职,没过多久就因为精湛的医术一路升迁,许多名人都慕名而来看诊,汪精卫、梅兰芳等名人都曾找他求医问药。

袁世凯在世时也很看重贝熙业的医术,甚至去世前请的最后一位医生也是他,贝熙业也因此被圈内人称为“皇帝的医生”。

给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看病,不仅给贝熙业带来了名气,还有不菲的收入,但贝熙业淡泊名利,只留下一些够一家人开销的钱,其余的收入全部用于给穷苦的百姓治病。

贝熙业担任院长的医院就有一条规定,如果有穷苦人来看病,出不起医药费,可以免费治疗。

搬进贝家花园后,贝熙业依旧不忘初心,三层的小洋楼,一层是候诊室,二层是接诊室,三层是病房,每天都会有许多附近的百姓来看病,贝熙业都没有要过一分钱,当地的老百姓们都很感激这位医生。

 

贝熙业(右一)在石楼诊所内为百姓看病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大肆侵略华夏领土,北平陷落后,贝熙业主动要求为红十字会出力,救助中国的百姓。

红十字会当即回函表示感谢与欢迎,贝熙业立刻行动起来,联络各家外国医院,寻找药物,接收伤员。

但他觉得还不够,想要到战场上去看看前线的情况,了解前线战士们需要怎样的帮助,于是跟随着一名武官向着宛平方向进发。

一路上,贝熙业看到了倒塌的房屋,燃烧的废墟,哭泣的孩童和嚎叫的母亲,铺天盖地的鲜红刺痛了他的双眼……

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这里早已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百姓的哭喊变成了一把把尖刀,在他的心中划出了一道道血淋淋的伤口,他一边加紧救助伤员,一边暗自发誓,一定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中国度过难关。

于是当一名中共地下情报人员找到了他,想请他帮忙开辟一条药品生命线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随着日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场前线的物资渐渐变得稀缺,最紧缺的就是药品,许多战士就是死在病床上的。

贝熙业让司机开着车,从城区运送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到西山附近,再由八路军护送到前线去。

一路上要经过十几个日军关卡,接受多次排查,贝熙业都从容应对,利用自己外国医生的身份通过关卡,一旦出了差错,就会丢了性命,但贝熙业义无反顾的坚持了几年。

当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拿到这些救命的药品时,都不禁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国际友人肃然起敬:“真了不起!”

 

贝熙业骑自行车运送药品

 

好景不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北的物资被日军掌握在手中,石油更是被严密把控,没有石油,汽车也不能开了。

苦思冥想后,年近古稀的贝熙业骑上了自行车,驮着几十斤的药品骑行数十里,闯过艰难险阻和层层排查,硬是保住了这条通往前线的药品生命线!

而这条运用药品的路程,在半个多世纪后的2014年,被访问法国的习近平主席称赞为自行车“驼峰航线”。

就这样,这位深爱着中国的老人,几年如一日地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当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贝熙业再也忍不住激动的心情,心中满是对新中国的热爱的期待。

而吴似丹和贝熙业朝夕相处,对于爱人的默默付出一直看在眼里,还力所能及地去帮助贝熙业。

贝熙业不让她帮忙运输药品,她就留在贝家花园里,研习医术,照顾贝熙业秘密收治的八路军战士们,还和贝熙业一起做手术,救治病人。

两人的爱情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逐渐磨合,又增添了一层战友情怀。

这样的贝熙业让吴似丹无法不爱,她也坚信,贝熙业会对她忠贞不二,自己一定会幸福的。

可惜的是,这对夫妻差点分居异国,而贝熙业最终未能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长眠。

没有亲人的故乡

抗战胜利后,贝熙业的两个女儿陆续返回了法国,只留下贝熙业和吴似丹相守。

正式领证后,本就甜蜜的两人更加如胶似漆,活泼的吴似丹还买来相机学习拍照,留下的许多合照里,能看到两人生活的平淡而幸福。

贝熙业和好友们一起住在贝家花园里,平日里给附近的百姓们医治,闲暇时会邀请好友们小聚,有妻相伴,美好得仿佛梦境一般。

贝熙业和好友铎尔孟还买好了墓地,想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长眠,可世事无常,他们最终未能如愿。

因国际时局变化,贝熙业和铎尔孟都接到了通知,要求他们要么加入中国籍,要么保留法国国籍回到法国。

贝熙业很是伤心,作为曾经的军人,他不愿背叛祖国,但他也不愿离开第二故乡中国,最让他无法接受的是,自己的妻子不能跟着他一起回到法国。

万般无奈之下,贝熙业写信给周总理求助,希望能够在北京留下来,如果不行的话,他希望能够推迟回国的时间,并让妻子吴似丹中国国籍并被允许和他一起回国。

当时周总理正在日内瓦开会,贝熙业不知道能不能得到回应,只能一边收拾行李,一边焦急地等待回信。

日子一天天过去,离开的日子到了,吴似丹神色悲戚地给爱人收拾好了行李,一路送他来到了海港边,正要登船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阵呼喊声:“贝熙业!贝大夫!等一下!”

两人回头一看,一名警察挥舞着一张纸向他们跑来,那张纸正是周总理的回信,他同意了贝熙业的请求,允许吴似丹保留中国国籍,并和他一起返回法国。

得知喜讯后,两人在码头相拥而泣。

回到法国后,吴似丹和贝熙业在一处乡下安了家,这里的风景和北京西山有些类似,能够缓解两人的思乡之情。

回国时两人没有带太多资产,为了维持生计,养尊处优的吴似丹拿起了农具和贝熙业一起开垦田地,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农妇。

贝熙业年事已高,干不了重活,都是吴似丹扛了下来,对此贝熙业十分愧疚,他知道吴似丹本可以过着宽裕的生活,却和他一起来到了这里吃苦。

吴似丹却不在意:“只要和你在一起,去哪里都没关系。”

1955年,吴似丹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老来得子的贝熙业十分激动,立刻写信告知同样回到了法国的好友铎尔孟,好友也很开心,还给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小名“小瑞儿”。

1958年,贝熙业在吴似丹的陪伴下缓缓闭上了双眼,享年86岁。

那时的吴似丹不过30岁出头,儿子也只有3岁大,一个人抚养孩子很吃力,吴似丹完全可以选择带着孩子回到中国,有家人的帮衬,日子不算太难熬,或者带着孩子改嫁,也是一个好出路。

倔强的吴似丹回绝了这些提议,她继续住在老房子里,不愿离开这个和贝熙业共同建造的小家,独自把儿子抚养长大。

期间她重新捡起了绘画,曾举办过几次画展,还加入了全法女艺术家协会,任职长达30多年,被人称为“东方的女画家。”

小瑞儿,也就是后来的小贝长大后,考入了父亲曾经就读的医学院,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

2013年6月,吴似丹因心脏病去世,生前她一直捧着丈夫的相片,嘴角带笑,怀念着曾经的幸福时光,终年89岁。

或许是因为太过悲伤,吴似丹很少和儿子提起父亲的事情,贝熙业去世时小贝只有3岁,对于父亲没有什么记忆,只知道他是一名优秀的医生。

直到母亲去世后,他整理父母的遗物时,翻出了许多珍贵的文稿、相片后,才隐约明白父亲有着一段传奇的经历。

看着照片里的父亲,小贝突然很想到中国去看看,看看这个父亲深爱的第二故乡。

恰好当时国内也有人在整理贝熙业的相关资料,但由于年代久远,留下的资料也较少,工作进展困难,直到联系到小贝后,这才把贝家花园的传奇故事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贝熙业之子

 

吴似丹和贝熙业旷世情缘也让人十分感慨,当时的人民也曾怀疑过两人的结合另有隐情,有着种种不实的猜测。

如今看来,他们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爱情,是掺杂着知己、战友、家人的复杂情感,是最纯洁、最伟大的感情。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贝家往事——“法国白求恩”贝熙业的中国足迹

人民日报海外网:抗战时法国医生贝熙业医治八路军 为前线运药

北青网:贝家花园的主人用自行车开辟了一条“驼峰航线”

北京青年网:乡关何处 法国医生贝熙业的中国情缘

中国纪检监察报:贝熙业:中国人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