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饮酒被王国维所称道无我之境的句子(银酒杯图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饮酒被王国维所称道无我之境的句子,以及银酒杯图片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凝视地狱中的繁花——关于小林一茶的诗句与人生

《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小林一茶俳句300》

[日]小林一茶著 陈黎 张芬龄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几年前读彭恩华先生的《日本俳句史》,于众多俳句名家中,我最钟情小林一茶。他的俳句,或刚或柔,亦庄亦谐,有时候像唐代诗僧王梵志,专注日常事物,年糕、风筝、青蛙皆可入诗,俗而不腻;有时候又充满雅趣,寥寥数笔,禅意十足。于是揣想,这必定是位在俗世与出世间神游的高人,不免心向往之。直到读了新近出版的《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小林一茶俳句300》,我才知晓,一首首短妙诗句的背后,竟然是诗人无比坎坷的人生历程。

在译者序中,陈黎和张芬龄交代了小林一茶的生平。1763年5月5日,一茶出生于日本信州柏原,原名小林弥太郎。小林家属小康之家,谈不上富裕,但生活无虞。不料,一茶三岁时母亲去世,导致家中收入减半,陷入贫困。几年后父亲续弦,继母不喜欢一茶,加之很快有了自己的孩子,对一茶更为酷虐。不得已,一茶于1777年春只身前往江户,那一年,他才15岁。

之后,一茶成了有家归不得的浪子,常年在外漂泊。苦熬到50岁,一茶同继母达成协议,分得亡父遗留的屋子,才得以重返故里。两年后,他与一位名叫“菊”的女孩结婚。菊小一茶24岁,勤劳能干、善解人意,两人相处融洽。不久,菊诞下一男婴。然而,打击接踵而至。男婴未满月即夭折,此后菊又生过两男一女,也都没能活过周岁。37岁时,身心俱受重创的菊撒手人寰。过了一年,一茶二度结婚,但这段婚姻仅维持了三个月即告破裂。1826年8月一茶第三次结婚,次年,65岁的他突发中风病逝。一茶身后萧条,只留下尚在母腹中的女儿,及两万余首俳句。

总结起来,一茶幼年丧母,少小离家,年轻人能受的苦,他都受了。灰暗大半辈子后,忽然得以重返故里,并娶妻生子,人生一下子明亮起来。本以为咸鱼翻身,却又如坐过山车般瞬间跌落,好容易搭建起来的小世界一点点被摧毁,终至崩解。造化弄人,真是莫此为甚!

这样看一茶的俳句,就多了几分沉郁之感。“虫儿们,别哭啊,即便相恋的星星,也终须一别。”据译者注,“相恋的星星”指牛郎星和织女星,意为连天上的星星都难免分离,何况世间的人类呢?显然,诗人是借劝慰虫儿,追悼亡妻。“中秋之月——她会爬向我的餐盘,如果她还在。”恰逢中秋,本应一家人共同赏月,诗人却想起刚过周岁即夭折的长女。团圆之月,映射出的竟是幽明永隔,这是怎样的一种哀痛呢!

难怪一茶会说:“父在母在我在的——啊,美如繁花之日。”家人齐整,本是再寻常不过的人伦,而对一茶,就是繁花般的珍贵了。繁花还出现在另一首俳句里:“此世,如行在地狱之上,凝视繁花。”联系前作,此处之“繁花”当指“父在母在我在”的日子。然父母已亡,往昔已逝,“我”只能于地狱之上,凝视那温馨而即逝的亲情。

一茶将“地狱”和“繁花”这组截然相反的意象并列,使看似平缓的诗句从内部被撕裂。这是命运对人生的撕裂,是悲剧对平凡的撕裂。一茶俳句所内蕴的巨大张力,正来自这持续不断的撕裂。诗人的生活因此千疮百孔,却也被锻炼成一位俳坛名宿。

“虫儿们,别哭啊,即便相恋的星星,也终须一别。”

从诗艺上说,一茶也是别开生面的。据彭恩华《日本俳句史》记述,俳句起源于中国绝句,但更短小。一般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形成“五七五”的格式。自“俳谐三祖”(山崎宗鉴、荒木田守武和松永贞德)以来,俳句大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吟咏。尤其是经过松尾芭蕉(1644-1694)的精炼与升华,俳句的艺术性大幅度提高。松尾芭蕉因此被称为“俳圣”,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诗圣”杜甫之于中国文学史。

一茶开始学习俳句时,松尾芭蕉谢世已近百年,俳句早就是相当成熟的体裁了。这一方面意味着,有大量经典可供后来者模仿,入门会很快(一茶曾拜“葛饰派”沟口素丸、小林竹阿为师,技艺日益精进);可另一方面,经典也会构成对后来者沉重的压力。相信每一个面对“俳圣”的日本诗人,都会发出长叹,就像被“李杜”的巨大身影所笼罩的中国古典诗人一样。超越前辈,谈何容易。

松尾芭蕉的文风,后人总结为“闲寂风雅”四字,其名作《古池塘》最能代表:“古池——青蛙跃进:水之音。”三句皆白描,无一字抒情,诗人隐身不见,颇有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的味道。一茶的“同题作文”则是:“古池——‘让我先!’青蛙一跃而入……”看,青蛙张嘴说话了。这就将青蛙从被动的观察对象,变成了主动的行为者,自然界无意识的客体,由此升格为具备自我意识的主体。

一茶笔下的生物多是如此,举凡青蛙、蝴蝶、蟋蟀,甚至于跳蚤、蚊子,跟人类没什么分别。这是对“芭蕉体”的突破。简言之,小林一茶将松尾芭蕉编织的无我之境翻转,动物反客为主,成了诗境的主人。这或许是一茶对俳句最大的贡献。

最后说一下翻译。《小林一茶俳句300》译者为陈黎和张芬龄夫妇,陈黎自身是诗人,善于理解另一位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艺术追求,因此他既翻出了韵味,又有分寸感。以一茶的名作为例:“露の世は露の世ながらさりながら。”此句经常被译作“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实为意译,直译就该是陈黎那样的:“露珠的世界是露珠的世界,然而,然而……”看似平直,却将阐释权交给了读者,保持了诗的多义性。这是译者的美德。当然,出版社要考虑效益,所以书名仍然沿用了通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为何说中国诗歌的核心是意境?王国维的有我、无我之境如何理解?

 

什么是诗歌的意境?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但是特别中国化的问题。

关于诗歌意境的问题,在中国诗歌史上已经争论了上千年,至今也没有定论。但不管文学评论家对意境的概念有多少种争论,总是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意境是中国诗歌的核心。

通俗地说,意境是一座立交桥,它一面连接的是诗歌本身用意象组合以来的艺术世界,一方面连接的是诗歌的作者的心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意境连接着读者的心理接受。读者在诗歌中得到的情感体验和共鸣,都是从诗歌的意境中来。

在说意境之前,我们必须说诗歌中的意象。因为意境是由诗歌中不同的意象组合而成的艺术世界。

意象是诗歌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诗歌在本质上属于情感的艺术,也是感性的艺术。我们读论文、读科学的说明文,往往带着一种理性思考的眼光去看,因为这里面很少有情感的存在,而读诗歌就完全不同,我们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到丰富多彩的情感。

诗歌中有婉转而不得的爱情,有夜不能寐的思念,有故园之恋,有家国之思,有悲秋有伤春,有怀古等。人类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古人认为有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但这些情感在诉诸于语言之前,是模糊的,是无法言说的,只有到了有文字的时候,我们的那些情感才得以用文字和诗歌表达出来。这种情感就叫做意。但是古代的哲学家认为,语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的。

《易经》就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孔子已经认识到,纯粹的语言无法完整表达人的情感,要把人的感情表达出来,必须要依靠象。这种在诗歌中沾染了自我情感的景物,就是意象。

意象并非照片,也并非一定是现实中存在的东西,它既可以是自然中现实的真实的景物,也有可能是诗人内心所虚构出来的东西。比如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就是意象。这是现实的自然中真实的意象。还有一些是诗人想象虚构出来的意象,古人叫做象外之象。

著名诗歌理论家司空图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这些都是诗人的想象中的世界。如果诗歌仅仅是真实反映自然生活的话,那么诗歌将索然无味,也势必将走入无景可写的死胡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是由于象外之象的出现,大大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形式。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所以无论是现实的意象,还是虚构的意象,都带有诗人情感的观照。我们用晚唐伤感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中的意象,就可以看得很明白。李商隐喜欢写夕阳。我们常人的眼中,夕阳是美丽的,晚霞是灿烂的,然而在李商隐的笔下,夕阳却带有一种时代的落幕、生命的落寞的味道。比如他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等。

就像李商隐笔下的夕阳,带有一种悲伤的象征一样,中国诗歌中的意象,带有强烈的概括性和暗示性,也就是说,某些意象发展到后来,就带有某种约定俗成的意思了,这在西方的诗歌理论中叫做“语码”。比如青草,带有离恨的味道,李煜的“离恨恰如情操,更行更远还生”。比如杨柳带有送别的意思。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后来就变成离别了代名词了。比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意境要比意象复杂的多,历来没有一个非常权威而广泛接受的定义。如果我们从这个词的两个字来看的话,意就是作者的主观的情感世界,境类似于上文说的象,是相对于作者的情感的客观的世界。也就是说,意境是由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意象世界组成的,从而形成引发我们情感共鸣的艺术的、心灵的世界。

意境这个词最早出自于王昌龄。王昌龄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从王昌龄的论述中可知,意境是高于诗歌中的物境和情境的。物境是诗歌中的景,情境是诗歌中的情感,如果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话,就形成了意境。这就是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

既然意境是情感与意象相互交融的产物,那么中国诗歌中的造境艺术,其实就是如何让情感与意象相互交融的艺术。也就是说,能成功处理好情景关系的诗歌,就是好诗,诗歌中引起了我们的共鸣的艺术世界,就是意境。否则的话,诗人写的虽然是诗,但没有意境,就不是好诗。

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用的是触景生情的意境创造模式。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看到天上一轮明月,触发了他的思想之情,这样天上的明月与思乡之情,就构成了诗歌中的意境。

再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作品。一生凄凄惨惨戚戚的杜甫,在面对秋天萧瑟苍茫的景色,面对大河奔流满山落叶的景色,不禁悲从中来,从而表达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内心情感。诗歌给我们一种压抑的苍凉的悲伤的感受,这就是杜甫和读者共同营造出来的意境。

既然有触景生情,就有移情入景的造境艺术。诗人在未写诗之前,心中早已弥漫着某种情绪,这种情绪一定要找到一个出口,就把这种情感转移到某种景物上面,这种沾染了诗人情感的景物是意象,而多个意象在一起,就组成了诗人的艺术世界,这就是意境。

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典型的移情入景的造境艺术。本来花儿与鸟儿是没有情感的,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仓皇与茫然,转移到花儿与鸟儿的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花儿在流泪,看到鸟儿在伤心。

更高级的还有情景交融的意境艺术。情感与景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比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意境的两种定义,基本上概括了中国诗歌的意境艺术。他说意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情感的强烈宣泄与外露,“无我之境”是情感的曲折深婉含蓄的隐藏,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基本上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