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志愿军纪实录还有志愿军战绩解说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有6个兵团、27个军(野战军),以及空军、炮兵、装甲兵、工兵、铁道兵、后勤部队、公安部队、海军部队等共290余万人参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6个兵团(以入朝时间为序):

志愿军第13兵团:1950年10月8日,由东北边防军第13兵团改称。邓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第38、第39、第40、第42军及所属炮兵第1、第2、第8师共约25万人。10月19日开赴朝鲜战场,是志愿军首批入朝参战部队。10月25日,兵团领导机关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第13兵团番号撤销。

 

东北边防军部队动员誓师大会。

 

志愿军第9兵团:195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兵团率第20、第26、第27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宋时轮、王建安先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5年4月,第9兵团番号撤销。

志愿军第3兵团:1951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从西南军区抽调3个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辖第12、第15、第60军。第3兵团3月17日开始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5年1月,第3兵团撤离朝鲜回国,接收旅大地区苏军防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兵团。1959年10月,第3兵团改称旅大警备区。陈赓、许世友、曾绍山先后任司令员,陈赓(兼)、杜义德先后任政委。

志愿军第19兵团:195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率第63、第64、第65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杨得志、韩先楚、黄永胜先后任司令员,李志民、旷伏兆先后任政治委员。1958年3月,第19兵团撤离朝鲜回国时番号撤销。

 

淘宝网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右一)与政委李志民(左一)指挥强渡临津江。

 

志愿军第20兵团:195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率第67、第68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杨成武、梁兴初(代)、郑维山(代)、杨勇先后任司令员,张南生、王平先后任政委。1958年3月,第20兵团领导机关撤离朝鲜回国,担负组建导弹试验靶场机构和组织导弹试验任务,该兵团番号撤销。

志愿军第23兵团:1951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率第36、第37军赴朝鲜,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执行修飞机场的任务。董其武任司令员,高克林任政委。同年11月撤离朝鲜回国。1952年12月,第23兵团番号撤销。

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27个军(以入朝时间为序):

志愿军第38军:原第4野战军部队。军长梁兴初、江拥辉(代),政治委员刘西元、吴岱(代)。辖第112师、第113师、第114师。1950年10月19日首批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于1953年7月10日回国。

 

在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第38军113师一部在龙源里追击美军。

 

志愿军第39军:原第4野战军部队。军长吴信泉、张竭诚(代),政治委员徐斌洲、李雪三、石瑛(代)。辖第115师、第116师、第117师。1950年10月19日首批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5月7日回国。

志愿军第40军:原第4野战军部队。军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袁升平。辖第118师、第119师、第120师。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7月回国。

 

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第40军一部在温井西北两水洞追歼南朝鲜军。

 

志愿军第42军:原第4野战军部队。军长吴瑞林,政治委员周彪、郭成柱。辖第124师、第125师、第126师。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10月30日回国。

志愿军第66军:原华北军区部队。军长肖新槐,政治委员王紫峰。辖第196师、第197师、第198师。1950年10月25日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4月10日回国。

志愿军第50军:原第4野战军部队。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辖第148师、第149师、第150师。1950年10月26日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4月12日回国休整。同年7月上旬再次入朝,担任朝鲜西海岸防御及抢修机场任务,参加西朝鲜湾渡海攻岛作战。1955年4月19日回国。

志愿军第20军:原第3野战军部队。军长张翼翔、政治委员张翼翔(兼)、谭佑铭。辖第58师、第59师、第60师及第89师。1950年11月7日入朝,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和朝鲜东海岸防御。1952年10月11日回国。

志愿军第27军:原第3野战军部队。军长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曾如清。辖第79师、第80师、第81师及第94师。该军于1950年11月12日入朝,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和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10月14日回国。

 

志愿军第27军第80师围歼美军第7步兵师第31团级战斗群。

 

志愿军第26军:原第3野战军部队。军长张仁初,政治委员李耀文。辖第76师、第77师、第78师及第88师。1950年11月19日入朝,参加了第二、四、五次战役和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6月5日回国。

志愿军第64军:原第1野战军部队。军长曾思玉、唐子安,政治委员王昭、黄文明。辖第190师、第191师、第192师。1951年2月16日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3年8月回国。

志愿军第63军:原第1野战军部队。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辖第187师、第188师、第189师。1951年2月17日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3年9月回国。

志愿军第65军:原第1野战军部队。军长肖应堂,政治委员王道邦,后军长兼政治委员王道邦。辖第193师、第194师、第195师。1951年2月22日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10月回国。

志愿军第60军:原第2野战军部队。军长韦杰、张祖谅,政治委员袁子钦。辖第179师、第180师、第181师。1951年3月17日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1953年9月回国。

志愿军第12军:原第2野战军部队。军长曾绍山,政治委员李震。辖第31师、第34师、第35师。1951年3月21日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术、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及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4年4月25日回国。

志愿军第15军:原第2野战军部队。军长秦基伟、李成芳(代),政治委员谷景生。辖第29师、第44师、第45师。1951年3月25日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及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4年5月回国。

 

15军军长秦基伟(左二)、15军参谋长张蕴钰(左三)在上甘岭战役的军指挥所研究作战方案。

 

志愿军第47军:原第4野战军部队。军长曹里怀、张天云,政治委员李人林、刘贤权、陈发洪(代)。辖第139师、第140师、第141师。1951年4月11日入朝,参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3年春上浦防东山作战。1954年9月24日回国。

志愿军第67军:原华北军区第67军部队。军长李湘、邱蔚,政治委员旷伏兆。辖第199师、第200师、第201师。1951年6月21日入朝,参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1954年9月29日回国。

志愿军第68军:原华北军区部队。军长陈仿仁,政治委员李呈瑞。辖第202师、第203师、第204师。1951年6月24日入朝,参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1955年4月9日回国。

志愿军第36军:原华北军区部队。军长王建业(代),政治委员康健民。辖第106师、第107师。1951年9月7日入朝,主要担负机场的抢修、维护和警戒任务。1951年11月30日回国。

志愿军第37军:原华北军区部队。军长张世珍,政治委员帅荣。辖第109师、第110师。1951年9月7日入朝,主要担负机场的抢修、维护和警戒任务。1951年11月30日回国。

志愿军第23军:原第3野战军部队。军长钟国楚、吴瑞山,政治委员卢胜、谢福林。辖第67师、第69师、第73师。1952年9月5日入朝,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1958年3月回国。

志愿军第24军:原第3野战军部队。军长兼政治委员皮定均、张震(代)。辖第70师、第72师、第74师。1952年9月12日入朝,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1955年10月回国。

志愿军第46军:原第4野战军部队。军长肖全夫,政治委员吴保山。辖第133师、第136师、第137师。1952年9月15日入朝,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1955年10月回国。

志愿军第16军:原第2野战军部队。军长尹先炳、潘焱,政治委员陈云开、戴润生。辖第32师、第46师、第47师。1952年12月28日入朝,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夏季反击战役。1958年4月回国。

 

1953年6月,志愿军第16军主力部队组织步坦协同向三八线防御区域开进。

 

志愿军第1军:原第1野战军部队。军长黄新廷、唐金龙,政治委员梁仁芥、颜金生。辖第1师、第2师、第7师。1953年1月22日入朝,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1958年10月回国。

志愿军第54军:原第4野战军部队。军长丁盛,政治委员谢明、谢家祥。辖第130师、第134师、第135师。1953年2月2日入朝,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1958年7月回国。

志愿军第21军:原第3野战军部队。军长吴泳湘、谢振华,政治委员谢福林、吴融峰。辖第61师、第62师、第63师。1953年3月14日入朝,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1958年7月回国。

其他军种和特种兵部队:

志愿军空军:1950年12月21日,志愿军空军的1个大队,首批进驻前方基地。1951年3月,志愿军空军司令部成立,由刘震任司令员(后期由聂凤智代理)。同时,以志愿军空军司令部为基础,组成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7月,组成志愿军空军轰炸机指挥所和强击机指挥所。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空军先后有10个歼击机师(第4、第3、第2、第14、第6、第15、第17、第12、第18、第16师,共21个团)、2个轰炸机师(第8、第10师)出动作战,战斗出动2.6万余架次。

志愿军炮兵:由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两部分组成。炮兵指挥机构在入朝时称炮兵司令部,万毅任司令员(未到职),邱创成任政治委员。1951年1月18日,改称炮兵指挥所,匡裕民任主任。1953年4月,高存信任炮兵指挥所司令员,刘何任政治委员。至1953年7月朝鲜停战前,预备炮兵有10个师(炮兵第1、第2、第3、第7、第8师,火箭炮兵第21、第22师,防坦克炮兵第31、第32、第33师)共46个团,共有各种火炮1.49万余门。

 

志愿军炮兵阵地。

 

志愿军高射炮兵:1951年12月成立高射炮兵指挥所,吴昌炽任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高射炮兵先后参战的部队有野战高射炮兵5个师(第61、第62、第63、第64、第65师)、64个独立营,城防高射炮兵21个团又10个独立营、5个探照灯营、2个对空监视团、1个雷达营。

 

志愿军高炮阵地。

 

志愿军装甲兵:1951年3月开始入朝,先后以坦克第1师师部和坦克第3师师部组成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主任分别为黄鹄显、赵杰。1953年1月,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改称装甲兵第1指挥所,负责指挥在正面战场作战的装甲兵部队。同时组成装甲兵第2指挥所,担负朝鲜西海岸抗登陆作战任务。1953年春,在朝鲜作战的志愿军装甲兵部队共有2个坦克师又1个坦克团、1个炮兵团、2个独立坦克团、4个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

 

志愿军坦克部队出击前举行宣誓。

 

志愿军工兵:分为独立工兵部队和队属工兵部队。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时,独立工兵部队只有1个团,队属工兵也很少。10月31日,组成志愿军工兵指挥所,陈正峰任主任。1952年7月,工兵指挥所改为工兵指挥部,谭善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到战争后期独立工兵部队增加到15个团又2个营,并装备了工程机械和制式舟桥器材。

 

在反绞杀战中,志愿军工兵部队积极抢修公路、桥梁。

 

志愿军铁道兵:1950年11月5日,首批铁道兵部队第1师入朝,担负朝鲜北方满浦(满浦─西浦)铁路抢修和鸭绿江大桥的修复任务。1951年2月,志愿军铁道抢修指挥所组成,李寿轩任主任。8月,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成立,贺晋年兼任司令员,张明远兼任政治委员。在战争期间,志愿军铁道兵先后有4个师、1个直属桥梁团、1个直属独立团和6个铁道工程师等共11万人入朝,执行铁路抢修、抢建任务。

 

志愿军铁道兵部队抢修铁路。

 

志愿军后勤部队:为统一组织志愿军后勤供应,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成立,负责管理朝鲜境内的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组织指挥志愿军的供应、运输、卫生和后方防空、警备、维持秩序等事宜,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兼任司令员,周纯全任政治委员。到1951年10月,志愿军后方勤务部队发展到6个分部、28个大站、4个警卫团另9个营、13个汽车团、27个辎重运输担架团、3个公路工程大队、39个兵站医院、4个高炮营、3个通信营、8个运输营,共14万余人(不含军以下后勤人员)。另配属1个公安师、1个步兵师及6个工兵团、8个高炮营等约8万人。

 

志愿军后勤运输部队的卡车。

 

志愿军公安部队:1950年10月开始入朝参战。首批入朝部队为公安第18师第54团,配属志愿军后勤部门,担负后方兵站、仓库警戒与作战物资押运、装卸等任务。战争期间,公安部队共有2个师13个团及若干分队先后入朝参战,出色完成了对空监视、维持交通、后方治安、看管俘虏和警卫、剿匪、肃特、收容、纠察等任务。

志愿军海军部队:1953年1、2月间,海军派出2个海道测量队和1个海军雷达站入朝。3月,海军领导机关派出36名指挥人员,前往朝鲜成立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海军作战办公室,后改为海军指挥所,由海军副参谋长张学思任指挥员。同时,海军抽调2个海岸炮兵连和1个布雷队,赴朝鲜西海岸参加反登陆作战准备。另外预编的1个快艇大队和1个海上巡逻艇大队,在青岛待机。

 

人民海军成立初期岸防部队还在使用日造火炮。

 

 

这是中国立国最关键的一战,数百万将士越过鸭绿江,与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正面对决,十九万七千六百五十三名战士英勇牺牲埋骨他乡,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占领全朝鲜的企图。今天我们就来一口气看完抗美援朝全过程!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最高司令官金日成,为完成统一朝鲜半岛的大业,毅然越过三八线,打得韩国军队丢盔弃甲,仅仅3天,韩国首都汉城沦陷,不到1个月时间里,韩军丢掉了9成以上的国土,只能龟缩在朝鲜半岛的东南角上。

但朝鲜的攻势损害了美国在东亚的利益,6月3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横穿台湾海峡,又让驻守日本的美国空军加入朝韩内战。

这两手准备一方面是对我国作出警告,另一方面也是向世界表明美国企图武力干预朝鲜半岛的决心。

同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派遣联合国军介入战局,大军由美驻日远东军的最高将领,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指挥全军。

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由美、英、法、加、澳等16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于仁川登陆,直接将朝鲜人民军拦腰斩断,彻底改变了战局。

我国也对朝鲜半岛的局势作出警告,要求美军不许跨过三八线,却遭到美军上下的蔑视。

到了当年的10月1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不仅攻占了朝鲜首都平壤,更是将战线推到了距离我国边境线不远的位置,更直接派出轰炸机对我国丹东地区实施轰炸。

为了应对潜在的威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最终定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大将彭德怀被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正式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率先跨过鸭绿江,而美军对此嗤之以鼻。

同年10月25日,志愿军联合朝鲜人民军,对联合国军发起攻击,仅仅20天时间,志愿军就将战线从鸭绿江推到了清川江以南的位置。

但初入朝鲜的志愿军不熟悉当地气候,更没遇到过像美军这样武装到牙齿的部队,出现了较大伤亡。

20天的战役,志愿军付出了1万多人伤亡的代价,但也让联合国军留下了一万五千多具尸体。

到了11月7日,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一场战役宣告胜利。

但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只不过是为了拱卫中朝防线,不会再度介入韩朝内战,因此傲慢地发起了圣诞攻势,企图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

11月24日,联合国军发起了结束战争的总攻。

但此次总攻本就是在错误预设的前提下策划的,在我国志愿军以及朝鲜人民军的共同奋战下,西线的志愿军将联合国军诱骗到有利位置,配合志愿军第13兵团发动围攻,成功阻碍了联合国军的攻势。

志愿军第九兵团更是在东部战线上艰苦行军,冒着0下30度严寒昼伏夜出,10多万人横跨战场,用一个大迂回到达了预设战场,更是在11月27日开始,与联合国军爆发了长津湖战役,最终拿下了东线战场,就此在东西两路同时占据了主动权。

两路溃败的联合国军自知无力守住平壤,只能大举撤退,一路退回了三八线以南。

此次战役,志愿军以3万多人伤亡的代价歼敌3万6000多人,其中阵亡的美军就有2万4千多。

此时美军依然认为志愿军不敢越过三八线,便打算利用谈判为由,为溃败的联合国军争取时间。

但我军不以为意,于12月31日突破三八线,对联合国军发动第三次战役。

此战仅仅9天,志愿军就攻占了韩国首都汉城,虽然付出了5800多人伤亡的代价,但歼敌1万9000多人。

此战虽然以志愿军的胜利告终,却也暴露了我军补给困难的弱点。

联合国军决定发动反攻,志愿军不得不进入战略防御状态,双方就此开始了第四次战役。

1951年1月25日,深入敌军腹地的志愿军遭到了联合国军的猛烈反扑,志愿军一方面补给困难,弹药粮食都所剩不多,还要在飞机坦克的堵截下用双腿与美军的机械化部队竞速,战场局势异常惨烈,最终付出了4.2万余人伤亡的代价完成了战略后撤,大部队撤回了三八线附近,同时歼敌5.3万余人。

4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与联合国军打出了三胜1平的战绩,此时双方都意识到了无法将战线推过三八线,只能在这附近拉锯。

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也因战绩不良而被撤职,李奇微临危受命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并企图用一场大战改变战场格局。

1951年4月22日,李奇微企图从三八线以北的海岸线登陆,之后配合正面部队南北夹击三八线附近的志愿军。

双方就此爆发了第五次战役。

历时50天的惨烈决战,志愿军以伤亡7.5万余人的代价歼敌6.7万余人,不仅击退了登陆的美军,也阻击了正面进攻的联合国军。

此战也是我军入朝后伤亡最大的一战,却一举扭转了由第四次战役所带来的被动局面。

随着第五次战役的结束,美军也意识到了无法撼动三八线这条战线,被迫与我军进行谈判。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也清楚无法快速击溃联合国军,统一朝鲜半岛,也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以积极防御来展开持久作战。

双方不仅要在谈判桌上唇枪舌战,更要在战场上争取谈判的主动权,因此不断有小规模的战役发生。

7月26日,双方再度发生冲突,战线依旧在三八线附近拉锯。

此战历时63天,志愿军以3.3万人伤亡的代价,让联合国军付出了11万人阵亡的惨烈代价,迫使美方再次与我军谈判。

1951年10月25日,联合国军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

原本战事可以就此终结,双方以三八线划分南北,在朝鲜半岛上分成两个政权。

但到了1952年春,联合国军拒绝遣返所有中朝战俘,致使谈判再度破裂,并再一次爆发冲突。

美军吸取了第五次战役的教训,放弃了大规模进攻,转而以小部队配合海量的炮火不断轰击我军阵地,不断有小规模的冲突在三八线附近爆发。

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中朝军队与联合国军一共爆发了1800多次小规模战役,志愿军总共付出了3万多人伤亡的代价,实现了歼敌8.7万的巨大战果,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的意图。

到了1952年5月12日,李奇微同样因战绩不佳而被撤职,四星上将克拉克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一职。

到了1952年9月14日,中朝方面希望打破战俘问题所引发的谈判破裂,逼迫美军遣返全部战俘,因此发动了秋季战术反击战。

整整44天的时间里,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对联合国军的60多处阵地发动了77次攻击,成功占领了17座阵地,并打退了敌人数百次的反击。

此役再度以我军的胜利告终,志愿军以1万多人伤亡的代价,毙伤敌军2万7千多人,不仅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更逼迫克拉克在战俘问题上签字。

到了10月14日,联合国军担心志愿军在集结大部队企图南下突袭,决定反守为攻,集结6万多人马,数百辆坦克以及3000多架飞机,对志愿军发动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在志愿军的顽强抵抗下,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再度以我军的惨胜告终。

我军在付出了1.1万伤亡的代价,毙伤美韩联军1万5000余人。

此役双方的伤亡虽然比起前几次战役要少地多,却是朝鲜战场上最惨烈的一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战打出国威,成就了朝鲜战场上的定鼎一战,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关键的一战。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在上甘岭战役之后,中华民族才彻底站了起来。

到了1952年12月,艾森豪威尔成为新任美国总统,此时美国国内外的反战情绪尤为强烈。

但艾森豪威尔并不打算直接撤军,他实地考察了战场后,发现小规模的进攻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认为只有海陆空三军齐出,不仅从正面发动猛攻,更是从后方登陆,用超大规模的大兵团攻势才有可能一举奠定胜局。

1953年春,我军不等美军攻势,直接发动了反登陆作战,用4个多月的时间和760多次战役,毙伤敌军5万多人,彻底让艾森豪威尔放弃了决战的念头。

同年夏天,双方一边在谈判桌上谈判,一边在战场上搜寻战机。

在我军发动的夏季反击战中,志愿军再次毙伤7万多联合国军,直接让美军同意了停战协议。

但韩国当局对此表示不满,并宣告会继续作战。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也推迟了签字的时间,以一场金城战役,一举歼灭了5.3万韩军,彻底打服了韩国当局。

到了1953年7月27日上午10点,双方正式签署了朝鲜停战协议,历时33个月的抗美援朝战役总算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