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派里奥代糖以及派大星奥里给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婚姻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婚姻却各有各的不同”。

这句话来形容悲情的菲亚特再合适不过,作为意大利的的支柱产业,由阿涅利家族创办的菲亚特汽车公司,如今已成为意大利最大的工业集团,在鼎盛时期,集团年利润甚至达到意大利国民生产总值的5%。

旗下拥有众多豪车品牌,包括菲亚特、克莱斯勒、Jeep、道奇、法拉利、玛莎拉蒂、阿尔法·罗密欧、蓝旗亚、道奇RAM、SRT、ABARTH、纽荷兰、FIAT PROFESSIONAL等。

帅气的法拉利只是法拉利旗下子品牌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各大汽车品牌争先进入中国,以合资的形式攻城略地,抢占中国市场,作为汽车行业的白富美,菲亚特也不甘示弱,于1999年4月进入中国市场,由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意大利菲亚特汽车股份公司共同组建南京菲亚特汽车有限公司,双方各持股50%,总资产30亿元。

合作伊始,菲亚特便把自己的成功车型派力奥推向中国市场。菲亚特palio是一款世界范围内的获得成功车型:在短短四年期间,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巴西、阿根廷、土耳其、印度等40个国家的两百多万名客户选择了palio汽车;该车型系列正在9个国家进行生产,并出口到另外31个国家。如此成果的车型应该在中国市场掀起一场派力奥热,可事实并非如此。热销全球40多个国家的派力奥

2002年初推出派力奥当年,南京菲亚特就销售了2万多辆派力奥。但在车市井喷的2003年幸运之神并没有光顾南京菲亚特,南京菲亚特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称,当年南京菲亚特销量仅为3万多辆。整个南京菲亚特合作期间派力奥销售量不足6万辆。而西耶那、周末风两款车的销量更是惨不忍睹。

南京菲亚特三款车型的集体哑火在于患上了难以治愈的综合症。一是新产品更新太慢,过于单一的产品线和只有经济型轿车的事实,让其无法抵抗竞争对手降价的冲击,虽然后来也采取过降价的行动,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从2002年后的4年时间里,一直延续到现在的还是派里奥、西耶那、周末风三款车型,直到06年10月才推出一宽新车派朗。但是,由于受到马思博大力度促销政策的影响,使派朗的定价在整个南京菲亚特车系里变的很尴尬。同时,由于每一个小改动都要经过意大利方面同意,耽误了上市时间,被福美来2代抢了先,派朗市场至今尚未打开。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是公司高层频繁换将,合资公司成立6年各种高层人员的变换如走马灯一般,真是铁打的南京菲亚特流水的员工。销量一直低迷,让南汽不堪压力,06年开始引进引进MG名爵,名爵的投产让占一半股份的意大利菲亚特很担心,后来南汽工厂用英国的机器数字化很高的机器生产来自英国的名爵,好的设备和信心,南汽把重心放在了名爵上,派朗问世一个月100多辆的销量南汽彻底对菲亚特失去信心了。08年南京菲亚特宣布破产。菲亚特的第一次中国之行宣告失败。而南汽被上汽并购。从野心勃勃进入中国市场到最后尴尬离场仅仅9年时间。

菲亚特旗下阿尔法罗密欧

不甘失败的菲亚特2010年再次进入中国,这次联姻的对象是更为强势的广汽,当时的广汽已经摆脱广州标致的失败,同时拥有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等热门品牌,菲亚特此次可谓钓得金龟婿。

2012年9月13日,广汽菲亚特首款产品Viaggio菲翔成功上市。二婚的菲亚特对于中国市场或许有着更为复杂的感情,面对中国市场,不甘心放弃,可纵使有菲亚特集团这样的靠山,依然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市场难以打开。

更符合中国人审美观的菲翔

尽管有菲翔,致悦,菲亚特500等车型不断上市,加上广汽这个靠山,依然难以在销量上有良好的表现。2015年全年菲翔21399台,致悦10082台,三万余辆的销量在本田,丰田动辄百万级的销量面前简直不值一提。也许是意大利人高傲的个性,在豪车领域绝对的霸主地位,可自家品牌菲亚特在中国市场始终难有作为。最终靠上广汽这个土财主,可始终争取不到本田丰田那样的地位,纵使出身名门,在这里,始终只能是个偏房。

 

 

三、铁骊和铁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渤海国志长篇》及《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等一些资料,都把铁骊和铁利视为一个历史问题。把铁骊国埋没在铁利部的概念中,这是很悲衰的。事实上,铁骊和铁利决不是一回事!

有些书中,把铁骊写作铁离,把铁利写作铁里。《辽史》、《契丹史》等历史书刊,就是这样。在一本书中同时出现两种名称。也许,这就是二者的区别。是表明决,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的基本写法。

唐朝和辽国时代的铁骊和铁利,都不是历史的主角。都是随着历史的主角,而变动的配角。在历史上是受别人的主宰,这也是当今人们对它们不能全面理解的原因之一。

我们怎么看铁骊和铁利,两者是一还是二?其中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主要的背景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他们与当时渤海国和辽国之间的关系上。

1、有关的铁利问题

①与辽国和渤海国之间的关系

《北方文物》曾有一位王姓责任编辑说,辽天赞四年(公元925年)十二月以前,辽国和渤海国之间没有战事。按此说法推断,铁利不是《辽史》中说的那样,不可能在辽神册初年归入辽国。

因此,也就不能断定铁骊和铁利有区别。为此,必须弄清渤海国与辽国,在此期间有没有战事?然后,再论证铁骊和铁利是不同的问题。

《辽史·卷一》载:公元902年7月,“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攻下九郡,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纪”。接着又载:公元903年春,“伐女真,获其户三百,九月,復攻下河东怀远等军”。

这里“河东”的“河”是指辽河。契丹(辽)在辽河西,渤海国在辽河东。而“怀远”,则是当时渤海国15府中的一个府。充分说明在公元902、903年或以前的时候,辽国和渤海国之间就有战争。连续两年,契丹与渤海国打仗。契丹国收获颇丰,“復攻下河东怀远等军”,也曾打下渤海国的很多地方。

《辽史·卷一》还载:辽太祖于公元909年“幸辽东”;于公元915年,“钩鱼鸭渌江,新罗遣使贡方物”。明确说,辽神册四年(919年)二月,修辽阳故城。“以汉民、渤海户实之,改为东平郡”。

都明确地说明了原先归属渤海国的辽东一些地方,已经被契丹国占领。特别是辽太祖能够到鸭渌江钩鱼,并且位于对岸的新罗国来贡方物。说明渤海西京鸭渌府已经被契丹国攻克,不复存在。辽阳也是渤海国的地方,却已经被契丹人修葺,改为东平郡。后来,辽阳这个地方先后被定为辽国的东平郡、南京、东京。说明公元919年,甚至更早些时候,辽阳一带已经从渤海国转到契丹人的手里。

《辽史·卷二》载:公元921年,辽国于“十一月,丁未分兵略……安远、……等十余城,俘其民徙内地”。十二月,“诏徙檀、顺民于东平、瀋州”。又载:公元924年5月,“徙蓟州民实辽州地,”。

这里的安远、辽州、瀋州、东平等地,都是契丹人从渤海国夺过来的。

公元926年以前入辽的渌州所属的慕州,属于渤海安远府;辽阳下属的紫蒙县等地,是渤海国东平府的地方……。

说明,公元924年前,东平府已经成为契丹国的地方。这些经过“略”得来的地方,是必须有战争的。同时,“渤海杀其刺史张秀实而掠其民”,表明渤海人也在杀契丹国人。

在《辽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二》中,对原渤海东平府这个地方叙述说:“太祖伐渤海,先得东平府”。

查阅有关史料,可从两个方面理解这句话。一是,这次“伐渤海”肯定不是天显元年(926年)灭渤海国的那次战争。因为那次战争,是先过商岭得扶余府,后灭掉渤海的。显然是指902年和903年或以后的征伐。二是,这句话的意思是:太祖伐渤海之前,已经先得了东平府。总之,不管怎样理解,东平府是在天显元年之前归入契丹国的。

《辽史·卷二十八》中载:“东京故渤海地,太祖力战二十余载乃得之”。

“渤海户”已经在辽神册四年就被辽人“实之”到原先渤海国的“辽阳”那个地方了。此中的“力战二十余载”,说得太清楚不过了。两国之间有否战事,也就不言而喻啦!

另外,《辽史·卷二》载:辽太祖在公元925年12月说:“……帷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两国之间既然有世仇,就不会只在天显元年(公元926年)以后才有战事。正因为有了连年不断的战争,才有了渤海国的东平、怀远、安远、鸭绿、铁利等五府,在渤海灭亡前就已经归入辽国(契丹)的事实。并且是在渤海国灭亡前,已经分别成为辽国的各级地方行政机构。

如果在公元925年12月之前没有战争,渤海会把这大片土地拱手相让吗?辽人会这样随意地迁移、分兵、充实百姓吗?

至于渤海国的其它十府,才是到天显元年时,先后被辽国征服的。

在辽太祖改铁利府为契丹国铁利州之前,铁利府一直是渤海国的一个府。也就是说,铁利府(州)这个地方,一直是一个国家内部的行政区划,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体系。

《辽史·本纪二》的记载说明,铁骊国则是在契丹国彻底灭掉渤海国之后,改变渤海国为东丹国的第二天,既:“丁未,高丽、濊貊、铁骊、靺鞨来贡”。

这是天显元年,公元926年二月的事。从此以后,铁骊国一直是辽国的一个附属国,向辽国纳贡。

当然,同时说明铁骊国也不曾在渤海国的范围内。它是一个与渤海国平行存在,共同居于东北的国家。也就是说,在渤海国设有铁利府的时候,铁骊国就已经独立存在于渤海国的北方。

天显元年(926年)前(辽太祖时期),契丹国和渤海国之间的战事

年 份

两国之间的主要事件

备 注

A902年7月

辽以兵40万伐河东(辽河以东的地区——渤海国),攻下九郡,俘获众多。

《辽史》卷一

903年9月

復攻下河东怀远等军(渤海怀远府·原越喜之地)

《辽史》卷一

909年1月

辽太祖幸辽东(看来,辽国已经发展到辽东的地方)

《辽史》卷一

915年10月

辽太祖钩鱼鸭渌江(辽国已经发展到鸭渌江地区)

《辽史》卷一

916年10月

乘胜而东(《辽史》卷一)。卷十七:“东辽之地,自神册来附”;卷六十:“神册初,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 卷三十八:“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

《辽史》

918年12月

辽太祖幸辽阳故城

《辽史》卷一

919年2月

修辽阳故城,以汉民、渤海户实之,改为东平郡

《辽史》卷一

921年11月

略檀、顺、安远……十余城,俘其民徙内地(渤海安远府等)。12月,“诏徙檀、顺民于东平、瀋州”

《辽史》卷二

924年5月

徙蓟州民实辽州地,渤海杀其刺史张秀实而掠其民。《辽史》地理志二:辽州“本拂涅国城,渤海为东平府”。

《辽史》卷二

②铁利的基本情况

公元668年后(唐朝初年),经唐太宗和唐高宗先后多次征讨辽东高句丽国,终于灭掉了这个当时的东北强国。

在灭高句丽国的战役中,唐朝也调动了东北的靺鞨军队。其中栗末靺鞨和白山靺鞨都出了力,所以这两个靺鞨部族得以发展。在以后很短时间内,栗末靺鞨和白山靺鞨分别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占领并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

栗末靺鞨势力最强,先称为震国及忽汗州等。后来继续扩张,发展为东北强大的渤海国。而白山靺鞨则离开自己的祖居地长白山,向南发展,在太子河附近,句丽的档山县地方建立了自己的铁利国。

在《辽史》中,铁利被称谓“铁里”,铁骊则被称谓“铁离”。铁里(利)是靺鞨人后裔。而 铁离(骊)则是濊貊人后裔,不同的。

公元714年——740年(唐开元年间),铁利国曾14次派使者到唐朝朝拜或进贡。唐朝先后先后封铁利官员为中郎将、郎将等官职,与唐朝关系较为密切。

公元746年,铁利国曾与渤海国的官员,总一千一百余人去日本国朝贺。

公元779年,铁利国又与渤海国官员,共359人一同去日本国。这次铁利国的官员还与渤海国官员在日本争座次。

公元806年(唐元和年)以后,由于渤海国的发展与强盛,吞并了铁利国。铁利成为渤海国15府之一的铁利府,下辖广州、蒲州、汾州、海州、义州、归州等六州,下面还有县级建制。

公元916年(辽神册元年),渤海国铁利府归入辽国,辽太祖将其建为辽国的铁利州。

公元990年,辽国撤销铁利州、海州等十州。把原铁利州的地方并入辽阳府管辖。从此,铁利这个概念从中国的历史中消失。

公元1018年,辽国因管理的需要,重新在原铁利州这个地方建立了广州。设置为辽国八个观察防御团练使之一的,广州防御州。从此,原铁利州的地方叫作广州,金元以后又改为章义县,归辽阳府管辖。

另外,在铁利国期间,铁利与唐朝的关系较为密切。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说:“拂涅、铁利、虞娄、越喜时时通中国,莫曳等部则不能自通。铁利,开元中六来”。

这里可能有误,据《渤海国志长篇·第三册》载,应该是十四来。在开元29年中,铁利共在11个年份中使唐14次,其中有5人先后被授中郎将、郎将、将军等。

《女真史》47页说:“唐授铁利官始见于开元六年(718年),授守中郎将,以后复授中郎将,开元十二年(724年)更升授将军”,可见铁利与唐朝的关系是很好的。

但是,自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后,就不再有铁利人向唐朝献方物或朝拜。应该是自此以后,铁利国开始受制于渤海。再后来归入渤海国,最终变成了渤海铁利府。

铁利国在唐开元年间出使唐朝明细

时 间

出使人

唐朝封赐

开元2年(714年)2月

达许离

贡方物

开元6年(718年)2月

酋长

拜中郎将

开元7年(719年)1月

(遣使)

赐帛50疋

贡方物

开元9年(721年)11月

(遣使)

拜折冲

贡方物

开元10年(722年)9月

买取利

授折冲

开元10年(722年)10月

可娄计

拜郎将

开元11年(723年)11月

倪处利

授郎将

开元12年(724年)2月

洖池蒙

授将军

开元12年(724年)5月

(遣使)

授折冲

开元13年(725年)3月

封阿利

献方物

开元15年(727年)2月

米象

授朗将

开元15年(727年)11月

失朱蒙

授果毅

开元23年(735年)8月

(遣使)

献方物

开元28年(740年)2月

绵度户

献方物

2、铁利是在辽神册初年归入契丹国的

铁利和铁骊关系如何?首先要弄清它们是何时归辽的,这是弄清和区别二者的基本条件之一。

唐中后期渤海国时,铁骊与渤海同以国家的形式共存。二者以现在的松花江为界,南北相距。渤海国虽然扩张意愿较强,但从未涉足于松花江北的地区。铁骊国,也未涉足于松花江(东流段)以南的地区。

此时,铁利则已经是渤海国十五府之中的一府,辖六个州。铁利府位于现在的辽宁省沈阳市以南,鞍山市附近。

宋辽时期,铁骊国和铁利州都曾归顺辽国。这是后人把二者,混为一谈的原因之一。

而把铁利和铁骊相混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弄不清铁利什么时候归入辽国(契丹国)。

有人怀疑《辽史》中所述的两处,写有“神册初、得铁利” 的史实。也就是怀疑《辽史》中所说,铁利是在辽神册初年(公元916年)归入辽国的事实。

《辽史·卷六十,志第二十九,食货志下》载:“神册初(公元916年)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利州,地亦多铁”。

在《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又载:“广州,防御,汉属襄平县,高丽为当山县,渤海为铁利郡。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统和八年(990年)省。开泰七年(1017年)以汉户置,统县一:昌义县”。

为了弄清铁利府是什么时候归入辽国,我们可从如下内容入手:

从《辽史》等有关史料中可以肯定的是,辽太祖建铁利州。这是研究辽国铁利州来源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辽铁利州何时归于辽国的关键所在。

《辽史·卷二》所载:辽太祖亲率大军伐渤海国,渤海国的扶余、龙泉两府分别是在天显元年(926年)一、二月份被契丹国攻占。三、四月间,安边、鄚頡、定理府,先降后叛。五、六月,南海、定理二府复叛,又平定。七月,显德府铁州叛,并被平定。

也是在这个七月份,辽太祖死于原扶余府的地方。

显然,铁利府只能在此之前归入辽国,成为辽国的一个州。

再看:辽军从公元926年元月到六月,一直忙于攻占或平定上述渤海国的七个府。八月,契丹将军康默记率军占领了长岭府。康默记,显然不与辽太祖在一个战线上。如果他们在一起,他也会与其他人一样忙于太祖丧事,而无暇战事。

《新唐书·列传一百四十四》载:渤海国“龙原东南濒海,日本道也。南海,新罗道也。鸭渌,朝贡道也。长岭,营州道也。扶馀,契丹道也” 。显然,南海与长岭两府与扶馀府不在同一个方向上。可见灭渤海国的这场战争,辽国不是在一个战线上攻打的。但所有的战争经过,都记载得相当清晰。下面,继续谈其它府的问题。

龙原府是渤海国东京,居东部临海,地处边远,不可能在公元926年前归辽。率宾府从地理位置上看,是在渤海国东北侧。再从《辽史》中查知,这两个府没有在天显元年以前归入辽国的可能性。必在天显当年八月以后,投降或被辽军攻占。

现在,已经有原渤海国的十个府,明确了归入辽国的时间。还有西京鸭渌府、怀远府、安远府、东平府和铁利府五个府,待最后落实。

前面已经从《辽史》中知道,公元902、903年辽国攻下的怀远府,921年攻下的安远府。还说“太祖平渤海,先得东平”,说明东平府也是在926年之前得到的。这,就有十三个府了。

渤海国的十五府中,只剩下铁利和鸭渌两府,这两府什么时候归入辽国的?

《辽史·地理志一》载:“太祖破鸭渌府”

——鸭渌府也是在太祖死之前,既天显元年七月前入辽的。

《辽史·卷二》载:公元915年,辽太祖“釣鱼鸭绿江”。说明鸭绿江一部分,至少是鸭绿江中下游已经在契丹人的掌握之中。而位于鸭渌江对岸的新罗国,立即前去向契丹国贡方物。作为渤海国五京之一的鸭渌府已经不可能存在。这个府拼入契丹版图,只能是公元915年或之前。

现在,只剩下一个目标问题,——铁利府什么时候归入辽国?

《辽史》中,渤海铁利府是明明白白地,被两次记载为神册初(公元916年)归于辽国的。

可是对这样的记载,有些人一直持怀疑态度。甚至其理由,竟然主要是由一个“注释”引起的。准确地说,辽、金等史书中,有的史料底确有一些应该斟酌的地方,但对《辽史》中的这个记载应该坚信不移!理由是:

因为辽太祖是在天显元年7月份死去的,所以辽铁利州只能在公元926年7月以前建立。如果铁利府不是在神册初归入辽国的,且又象有些资料中所说,渤海铁利府是在渤海国的西北,或在俄罗斯的伯力附近。那么从史料和地理知识上说,渤海铁利府就没有在七月份之前改为辽铁利州的可能性。只能在天显元年(926年)八月以后归入辽国,其它时间是没有机会的,这就与书中所说“太祖建铁利州”矛盾了。

另外,天显元年,辽国只是把渤海王大諲譔及族人从渤海龙泉府迁移到辽上京西部。这就充分说明,辽铁利州是不可能在天显元年及以后建立的,只能是在辽太祖活着的时候,迁“渤海民改为铁利州”的。也就是说,它只能在天显元年以前归入辽国。

天显元年,是辽和渤海两国最关键、最重要的年头。假如铁利府是在这一年归入辽国,这个多铁地方是一定会在《辽史》中象其它地方那样被体现出来。当然,也不排除被遗漏的问题,但机会要小得多。因为《辽史》中对辽国先平、后灭渤海国的事件,由始至终都记载得十分详细。

《辽史·卷一太祖上》中,单独地记载着:神册元年(916年)“冬十月癸未朔,乘胜而东”,其它什么也没有说。

契丹国的东方是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自然有很多地区、部族或国家先后位于契丹东部。但是在这个时期,其东方只有渤海国。各种史料都说渤海国“西契丹”。巧的是,也正是从这以后,渤海国开始向辽国朝贡的。这是一种屈膝行为,是一种被迫的行为。

《辽史·卷二》中记载:渤海国第一次向辽国进贡,是在两年后的公元918年。可是在这一年和前一年的历史纪录中,两国之间没有战争。渤海国不会无缘无故地,开始向辽国进贡。看来,916年(神册元年)的“乘胜而东”是对向渤海国的战争,并且渤海是战败一方。这也许是铁利府、鸭绿府归入辽国的前提条件。

《辽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圣宗卷》载:“初,东辽之地,自神册来附”,来附者是谁?

东辽之地是渤海国的,自神册年来归附的是哪些地方?

从前面所述知,渤海国其它十四府归辽时间都已经明确。这次来附者只能是铁利府。

《辽史·卷六十》中也明确说明:“神册初得铁利”。如果铁利不是这时归入辽国的,难道笔误得这样巧?这里的记载,再一次证明了铁利归辽的时间。还有很多记载,也都说明了铁利府的这段历史。

有人用卷六十的“注释三”,来说铁利不是在神册年间归入辽国的。其理由,实在牵强附会,是一种片面理解。

其实,该注释所说的意思,是要更正“平渤海”是在天显年,不是在神册初。辽广州是在开泰七年迁汉人后设立的,不是在辽神册年间的事。注释其中,并没有要更正铁利是在那一年归辽的意思。

再说,注释人的语言十分谨慎。说明人家对《辽史》的内容,是很慎重的。后人怎么能轻而易举地,用片面理解的注释内容来否定正文呢?

从现有资料来看,渤海国的铁利府归入辽国的时间,在《辽史》中的记载是正确的。与相关记叙是相符合的,与历史事实也是相吻合的。不应怀疑史料中的这项记载!

我们只能,并且必须认定,铁利府是在神册初归入辽国的!

渤海国各府归入契丹国的时间

名 称

归入辽国时间及辽国年号

历史

有 关 说 明

怀远府

公元903年9月——契丹无年号

越喜故地

痕德堇可汗时期

东平府

公元915年——天祐九年

拂涅故地

曾属句丽,改为辽州

显德府

公元915年——天祐九年

肃慎故地

曾禹句丽,改为辽阳

鸭渌府

公元915年10月前——天祐九年

句丽故地

曾属高句丽

铁利府

公元916年10月——神册初

铁利故地

曾属高句丽

安远府

公元921年11月——神册六年

越喜故地

曾属高句丽

扶馀府

公元926年 1月——天显元年

扶馀故地

曾属高句丽

龙泉府

公元926年 2月——天显元年

肃慎故地

安边府

公元926年 4月——天显元年

挹娄故地

鄚頡府

公元926年 4月——天显元年

扶馀故地

曾属高句丽

定理府

公元926年 6月——天显元年

挹娄故地

南海府

公元926年 6月——天显元年

沃沮故地

曾属高句丽

显德铁州

公元926年 7月——天显元年

肃慎故地

叛辽,后被辽平

长岭府

公元926年 8月——天显元年

句丽故地

率宾府

公元926年8月后——天显元年

率宾故地

地处边远

龙原府

公元926年8月后——天显元年

濊貊故地

地处边远

3、铁利和铁骊在历史中曾同时出现

铁利始于唐初独立为国的,后被强大起来的渤海国吞并,则称为部。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四,渤海传》载:渤海国“以铁利故地为铁利府,领广、汾、蒲、海、义、归六州”。

《辽史·卷六十,志第二十九,食货志下》载:“神册初(公元916年),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利州,地亦多铁”。

《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载:“广州,防御,汉属襄平县,高丽为当山县,渤海为铁利郡。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统和八年(990年)省。开泰七年(1017年)以汉户置,统县一:昌义县”。

以上所引,是铁利在渤海国和辽国时期的历史。

也就是说,自公元810年左右,铁利开始是渤海国的铁利府。公元916年,铁利府这个包含有广州、汾州、薄州、海州、义州、归州等六个州,原渤海国的地方归附了契丹国。并且辽太祖在原渤海国铁利府的广州这个地方,又迁来俘获的渤海人建为“铁利州”。

74年以后,到公元990年,辽圣宗皇帝撤消了铁利等十州、八县,“以其民分隶它郡”(《辽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圣宗四》)。从此,铁利的名称在辽国的行政机构中消失。

又过了27年,到了开泰七年,既1018年。又在这个地方,重新安置汉人,建立了辽国的“广州”。

从公元810年以后,在铁利这块地面上,先是渤海国的铁利府。到公元916年后,被辽国先后正式列为铁利州、广州的地方行政机构。

同时间内,铁骊却一直是位于松花江北的一个国家。虽然她没有什么史料记载,但在中国的历史典籍中却是能找到的。

《辽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下》载:天显元年二月,辽太祖“丙午,改渤海国为东丹”的第二天,“丁未,高丽、濊貊、铁骊、靺鞨来贡”。

这是“铁骊”的名字,第一次在中国正式的史册上出现。是辽太祖建铁利州,十年以后的事情。但决不是铁骊国的历史,从这时才开始。

从铁骊来进贡的时间上看,显然是铁骊国和渤海国同时存在的。与高丽等国一样,生存在渤海国的四周。都是兔死狐悲,受到契丹大国的威胁后来进贡的。

同样也证明了,在渤海国存续时间内,铁骊国是同样存在的。那么,渤海国十五府之一的铁利府,也是与铁骊国并行存在的。

我们假设:此铁骊,就是彼铁利。

试想一下,在辽国刚刚灭掉了渤海的中央政权之后,在还有8个府没灭掉的情况下,却接受了渤海国的一个地方政权。还是在自己管辖了10年以后、自己设置的地方机构,又同意它为一个附属国?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能说得通吗?况且与很多史料中的记载也完全不相附和呀。

再假设,自公元990年后,铁利被撤销,应该没有铁骊了。为什么铁骊还依然如故,在《辽史》中充分记载?

《辽史》作者中,包括辽代的耶律(李)严和元朝的脱脱。这两位封建朝庭的宰相,是不至于把辽国已经建立了十年的地方机构;那个铁利州再与高丽、靺鞨、濊貊……,这些在当时还没有归属辽国的国家并列而谈的。他们俩的见识和阅历,不会糊涂到这个地步。

在《辽史·本纪三、太宗上卷》中载:铁骊国自926年归顺十一年后,即937年,辽国“遣使高丽、铁骊”。

若以铁利就是铁骊的说法,辽国人这时去铁利州,是不应“遣使”的。

具体地说:

从公元916至990年的74年间,铁利州是辽国的一级地方政权机构。而这期间,铁骊国从916——926十年间,在北方独立存在;从926年开始到990年中,有十三个年头,十四次以附属国的名义向辽国进贡。

这些事情,在《辽史》“本纪”和“属国表”等章节中都有详细地记载。

也就是说,从926至990年的64年间,对辽国来说,铁骊国和铁利州是同时存在的。一个是辽国的附属国,一个是辽国的地方州政权。

990年以后,只有铁骊国,而没有铁利州了。

1018年,辽国在故铁利州的地方建起了广州,这以后便是铁骊国与广州同时存在了。

直到公元1114年,铁骊国投向女真人这整个期间内;铁骊与高丽、西夏、日本等一样,都是辽国的附属国。铁骊国不因铁利的消失,而消失,不因铁利的改变而改变。

《渤海国志长编·卷一》63页右数第四列(竖排本)中,引入《辽史》的内容:“铁离、靺鞨、于劂等部以蛤珠、青鼠、貂鼠、胶鱼之皮、牛羊驼马、毛罽等物,来易于辽者,道路繈属”。而同页右数第六列,也就是紧接着又引入《辽史》内容:“神册初,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利洲,地亦多铁” 。

请注意,这里是“改”,不是“建”。 同书、同页、同段落中,同时引用了《辽史》中的两句话。作者这样写,本意是表示二者是一回事,但也确实给人一种铁离和铁利不是一样的感觉。

4、铁利不可能位于松花江北或俄罗斯犹太州(伯力)附近

有的历史资料中说,铁利(铁骊)位于松花江北、嫩江东侧,也有的说是在俄罗斯伯力附近。

可是从如下情况看,则不是那么一回事,不论是铁利还是铁骊都不可能位于伯力附近。

①从辽铁利州建立的时间看,是在辽国未得到整个渤海国的时候,916年就已经设立铁利州了。如果铁利在伯力附近,这时,辽国和铁利州之间将隔着渤海国的夫余府、率宾府、显德府、鄚颉府、龙泉府等众多州府。试想,渤海国的铁利府如何能绕过这么多的地方归属辽国?辽国又如何跨越这么多的地方去建立自己的一个地方行政机构铁利州?要知道,是在十年后的926年,契丹国才攻取了这些渤海国的中间地方。

②不可否认,《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四,黑水靺鞨传》载:“初,黑水西北……,东北行……。稍东南行十日,得莫曳部,又有拂涅、虞娄、越喜、铁利等部。其地南距渤海,北、东际于海,西抵室韦,南北袤二千里,东西千里。……后渤海盛,靺鞨皆役属之,不复于王会矣”。这段话确实说明铁利在黑水靺鞨东南、“渤海”之北方,在一段时间的历史中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应注意“初”和“后渤海盛”的字眼。说明上段史料中,前面所述的事是在渤海兴盛之前的地理分布。同文还说:“黑水靺鞨居肃慎地……南高丽,北室韦。”又说:“其最著者曰粟末部,居最南……与高丽接。”其中写“栗末”,而不写“渤海”。显然是说,这是在渤海国建立之前的事,是“大靺鞨”时期的情况。

二是,文中写“又有”,不写“还有”、“及”等其它相关的连词,说明后四部与前面的部不一样。后来文中写“渤海”,不写“粟末”,说明这时所述的内容已经不是先前“大靺鞨”(勿吉)时代,而是渤海国发展的时期。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发源地当然是现在太子河一带,它后来到了栅城立都,再发展才强大起来。前文中的“初”,铁利的位置是那个样子,当然是在太子河附近。

三是,从古人写作习惯和必然性来看,铁利应是距黑水靺鞨最远,在它的最南端,其次远的是越喜。显然,铁利应与粟末部或包括高丽在内的地区相接,也就是与后来的渤海国相接。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载:“越喜靺鞨东北至黑水靺鞨地方二千里。” 那么,铁利该与黑水靺鞨有多远也可见一斑了。

四是,弄清当时的“渤海”或高丽位于何地?铁利也就清楚了。前面引文中说,粟末靺鞨“与高丽接”,高丽(高句丽)在何处?应说明的是:这时的渤海应该是粟末靺鞨,高丽应该是高句丽。因为到渤海国时,高句丽已经灭亡,而王氏高丽尚未建国。所以此处的高丽应该是指原句丽国的地面。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中说:“王师取平壤,其众多入唐,汩咄、安居骨等部皆奔散,寖微无闻焉,遗人迸入渤海”。

这段话显然看出,曾经游离于句丽之间的靺鞨人,在这个阶段是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个平壤是高句丽的国都平壤城。“其众”,是指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等,“汩咄、安居骨等部”则向北归入黑水靺鞨。此“渤海”是渤海国的前身,是粟末靺鞨,及先前称谓的震国。粟末靺鞨当时势力最大,又助唐灭高句丽有功,所以他们“迸入”了很多东北当地人。

高句丽曾经拥有的辽东大片的土地,现在都空了出来。现自然由入唐的靺鞨人来补充,是毫无疑问的。居于长白山西南麓的白山靺鞨曾参与了唐朝对高句丽的征讨,当然也决不可能放过这个扩大地域、使自己生活得更好的机会。他们在震国的排挤下,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夺得了太子河以南的地方,建立了铁利国。

王氏高丽国是在渤海国末期,才刚刚成立。成立几年后,渤海国就被辽国灭掉了。他们一直位于长白山东,鸭绿江以南的地方。高丽国成立时,铁利已经从渤海国的15府之一变成了辽国的铁利州,与铁利国更无关系。

③辽国大臣、曾任“东丹国”(前渤海国)右相的耶律羽之曾给辽太宗上书时说:“渤海……梁水之地,乃其故乡”(见《全辽文》卷四)。“梁水之地”是个很重要的地方,是现在的太子河,是渤海国、也就是粟末靺鞨的发源地。那么紧靠渤海的铁利靺鞨(国)也应该并且一定是在梁水(太子河)一带。

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以后,渤海大氏先在栅城,后在忽汗城定都。并分别以其为中心,经过南征北战,“开大境宇”,逐渐强大起来。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在唐大历年间,铁利与渤海国的使臣在日本争座次以前,铁利是不可能归渤海所属的。也不可能与渤海国并列而行,去日本出访。估计,铁利和越喜是在唐朝后期,才被渤海国吞并的。

《续日本纪》卷16载:“是年(公元746年),渤海及铁利总一千一百余人来朝”,同书曾两次写铁利与渤海同去日本。另一次是在日本大兴42年(公元779年),铁利官和渤海官共359人,一同去日本国。但因官阶不同,铁利官员和渤海官员在日本争座次。说明,这时的铁利与渤海表现得不是那么和谐。并且可以看出,铁利国的地理或者包括政治地位,已经不适合自己直接去日本。也许还有,因他们比渤海更接近唐朝,自认为有唐朝为后盾;所以这时的铁利,既离不开渤海,又不可能把渤海国放在首位。

这个年月,正是渤海国的国都位于栅城的时候,刚开始发迹。如果铁利国(部)在俄罗斯伯力附近,则铁利也一定有自己的海岸线。从那里直去日本是很近的,何必绕远路,走陆路后,再走水路,仅去的两次都要与渤海人搭伴,然后到了日本还和渤海人争座位?岂是为何?只有铁利在太子河(梁水)一带,先向东南走陆路到渤海国,然后再乘船渡海,从现在的朝鲜东海岸去日本,才是最捷之路。只有这样,铁利去日本时才可能和渤海人一起去。

可见,铁利国,及后期的渤海铁利府,是不可能位于伯力附近的。而再后期的辽国铁利州,更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辽国的国界从来就没有到过伯力附近,作为辽国内部的一个行政区岂能飞到伯力?

如果铁利国是在松花江北的嫩江东岸,在当时的条件下,就不可能有隔山过海,数千里迢迢去日本的想法。

还有,把鸭子河说成是现在的嫩江……,都是毫无根据的。因这些说法不值得驳斥,所以这里也不为它浪费时间。

关于铁骊国的位置,已经在前面阐述明白,在此不赘述。

5、铁利的地理位置

基于某些人的说法,这里必须先说一句话:

辽时,底确有很多迁徙百姓的事。也有把某一地名仍然冠在迁徙地地名上的事情。但也有还继续在原地沿用原先地名的事,如:辽阳这个地方是自汉朝起就叫这个名称,辽人不也在原来地区使用了吗?辽时的衡、瀋、渤、正、慕等很多州,紫蒙县等都是在原地沿用了渤海国的原名。所以,对辽国的地名决不可一该而论。不能见到辽国的地名,便认定是迁徙以后的名字。

铁利的位置在哪里?分析如下:

辽国铁利州,就是渤海国的铁利府。渤海国铁利府所辖的广州、汾州、蒲州、海州、义州、归州等六州的地方,是可以查得到的。这六州的位置,也就是铁利府的位置。

铁利府六州的地理位置:

⑴广州

《辽史·地理志二>载:“广州,防御。汉属襄平县,高句丽为當山县,渤海为铁利郡。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统和八年(公元990年)省。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以汉户置,统县一。”这个广州,应是句丽国时建立的,现指辽国于公元1018年成立的广州。它与渤海国的广州有什么关系?辽广州,说得很清楚。是建在汉襄平县、高句丽当山县、渤海的铁利郡这个地方。铁利郡,既铁利府所在地,是前后时期的不同称呼。渤海铁利府下辖六州(广州、汾州、蒲州、海州、义州、归州),那么铁利郡应该就在广州的辖区内或自己单有领地。到辽时,太祖迁渤海人到这个地方居之,建铁利州,官职为防御使。到圣宗统和八年,辽铁利州被辽国彻销,这个地方归东京辽阳府管辖。开泰七年又在这里建立辽国的广州。所以,辽国后建的这个广州,仍然是原渤海国铁利府中的广州的辖区范围内。可以 把两个广州同一对待。

按史料所载,广州是汉时的襄平县境内,所以首先看一下汉襄平县在哪里?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辽东郡中》载:“室伪山,室伪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 。这个“梁”,指大梁水,是现在的太子河。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载:“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 。首山,在现今辽阳市西南、近临太子河,汉襄平县的位置可知了。

辽时,原先汉襄平县的地面被分别设置了四个州:广州、贵德州、同州、汤州。

其中,“汤州,本汉襄平县地,在京西北一百里”(《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这个“京”,是指辽东京,是在现辽阳市和鞍山市一带。辽时的汤州距东京辽阳府,西北方向仅四十公里左右(旧一百里左右),也是“多铁”地带。则襄平县位置更加清楚,辽铁利州或广州的位置,也就进一步明确了。

《清一统志》中说:“汤河在辽阳府(现辽阳)东南五十二里,源出分水岭,北流入太子河”。与《辽史》所载基本相同。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高句丽传》载:“帝诏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士战胔,毁高句丽所立京观”。

隋朝曾四次征讨高句丽,都以失败告终,并在辽东死亡很多将士。高句丽为纪念自己的胜利,建一座京观塔碑作为纪念。唐太宗让曾经属于高句丽的地方,唐时设为广州,这个地方的司马收葬隋军骸骨,毁灭高句丽的纪念建筑。说明高句丽的当山县,唐时的广州位于辽东。

同时可知,在唐朝时期,东北古代的广州名称就已经出现了。这个广州的名称曾历经了句丽、唐和渤海三个朝代,到辽时再设置广州,肯定还是在原来的位置上,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辽史·地理志二》中明确地说,辽广州本是渤海铁利郡,辽太祖迁渤海人建为铁利州。当时,迁渤海民建铁利州的,只能是在辽国首先得到的渤海怀远府、安远、东平府,及铁利府和鸭绿府范围内的移民。与后来耶律羽之上书辽太宗以后,大举迁移渤海居民是不同的。

《辽史·地理志二》中,明确地说东京辽阳府周围有:辽河、太子河、蒲河、清河,还有“浿水,亦曰泥河,又曰蓒芋泺”等。显然,这个位置与辽广州是一致的。

《金史·志第五·地理志上》载:“章义,辽旧广州,皇统三年降为县,来属。有辽河、东梁河、辽河大口” 。章义,是辽时的广州;金时,属东京路辽阳府管辖。显然,此处所说广州地理位置,与前面所述的位置完全吻合。

蓒芋,既莸草。衍义曰∶莸(音犹)草,《尔雅》曰∶蔓于。《左传》亦曰∶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者。是此草。

清·顾祖禹在 《读史方舆纪要·山东八·辽东行都司》中写道:“泥河在卫东七十里,亦曰‘蔪芋濼’,以水多蓒芋草也”。他在这本书中,多次提到泥河的位置,都是指其位于辽东地区。清·黄维翰等人,也有类似的说法。

“卫东七十里”,是说“辽东行都司”下属的相关“卫”。所指“卫”的最大可能,是说“东宁卫”(现辽宁省辽阳老城)。另外可能性小些的是指,盖州卫(现辽宁省盖州市)和铁岭卫(辽宁省铁岭市)。不管是指这哪个“卫”,都是在鸭绿江北,辽东的地方。

书还说,泥河在首山(驻毕山)东侧,大清河北面。但是,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没有泥河。是因为这条河流,现在已经干涸,不存在了。另外,史料中查知:浿水源于浿水县,流经镂方县。而浿水县和镂方县,都明确地是在辽东地区。

所以,辽广州或铁利州,在现辽宁省辽阳市附近无疑。

⑵蒲州

渤海铁利府所辖的蒲州位置,可见《辽史·卷三十六,志第六、边境戍兵志》记载:“来远城宣义军营八:太子营正兵三百,大营正兵六百,蒲州营正兵二百……”。这里,就有个“蒲州”。

从《辽史·地理志》中查知,辽国的行政区划中没有这个地方,说明蒲州只是辽国的一个地名,是一个驻军的地方。

辽国不会随意乱用不相干地名的,显然是因为这个营地正处在被废弃的渤海国铁利府蒲州的地方,才沿用了这个地名。这里有蒲河,近临辽河东岸向南入海。其“太子营”也是在太子河一带,概念是统一的。

《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载:“来远城,本熟女真地”。“熟女真”既“南女真”,熟女真兵马司是在汤河。显然,蒲州距广州不能太远,必是在《辽史》地理志二中所述,在东京辽阳府附近的蒲河一带。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蒲州只能位于辽东。与前面所提的,广州位置相吻合。是后来的辽国,沿用了渤海国的历史地名。

《渤海国志长篇·地理志》及《元统志》中载:“蒲河在瀋阳路,源出铁利国蒲谷,流经蒲水田过,故名。”也就是说:铁利国即在当时的承德县(即今辽宁沈阳附近),这里,再次说明了铁利国的位置。

蒲州必定是按照蒲河的名称而起,并且也进一步证实蒲州和蒲河与原铁利国有关。各志书所述的薄州位置吻合,与辽广州位置呼应。

(此蒲州在东北辽东,与山西的蒲州古城不同。)

⑶归州

《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载:“归州,观察,太祖平渤海,以降户置,后废,统和二十九年(公元1011年)伐高丽,以所俘渤海户复置,兵事属南女真汤河司”。南女真既是熟女真,兵事属汤河司。辽时的归州,先废,后重新再恢复。

《清一统志》中说:“汤河在辽阳府(现辽阳)东南五十二里,源出分水岭,北流入太子河”。

《辽史》中还说:开泰元年,十二月“归州言其居民本新罗所迁……”显然,归州原先的居民是被迁走了,才又迁来新罗居民的。如果这个归州不是原归州,只能是跟着原住居民走的地名,就不需要再迁新罗民了。

既:辽国决不会仿制渤海国的行政区划,又在另一个地方再设一个新的归州,且不是安置原归州人,而去安排外迁的新罗人。

这个归州,只能是渤海国遗留下来的,铁利府的那个归州。是辽国把原归州人迁走,又迁来了新罗人。

这个归州既然兵事属南女真汤河司,就不会距汤河太远,只能是渤海铁利府的归州,与广州,蒲州的地理位置相统一,都在辽国汤河统军司辖区内。

《渤海国志长篇·地理志》中:“归州故城在今盖平城南90里”,又说:“其统县曰归胜”,这个地方说的已经非常清楚了。“盖平城”,现辽宁省盖州市,曾称谓盖县、盖平县等。

⑷义州

《辽史·地理志一》载:“富义县,本义州。太宗迁渤海义州民于此”。辽富义县的居民,是原渤海义州居民。起码在太宗迁民之前,义州的地名是没有变的,其人还是渤海人。否则,辽国就不用迁民到富义县了。

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辽太祖在得到铁利府的时候并没有大量迁移民众,只是把渤海铁利府改为辽国铁利州。也就是说,太祖建铁利州后,义州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它的位置,应该在东京辽阳府西侧。

在辽太宗大举迁涉渤海移民时,把义州居民迁至辽永州和庆州交界的富义县处(《辽史·地理志一》)。新的地方,是契丹人的祖居地附近。

⑸海州

辽国初期,曾有两个海州。其中,一个是渤海国的南京南海府,辽时把它改为海州。另一个是原渤海铁利府的海州,曾延用其名。但到统和八年(公元990年),与铁利州一起被撤销了。

《辽史·本纪第十三、圣宗四》载:秋七月“省遂、妫、松、饶、宁、海、瑞、玉、铁里、奉德等十州,及玉田、辽丰、松山、弘远、怀清、云龙、平泽、平山等八县,以其民分隶他郡”。

彻消的这些地方中有,海、铁里,是指海州和铁利(里)两州郡,原属渤海铁利府。这个海州,与铁利(广州)不会太远。

被撤销的这个海州肯定与辽铁利州不远,也是因为名字重复,且邻近东京辽阳府权力很大,没有存在的必要。

⑹汾州,

这个州的情况至今不详,还没有找到。但这个州与其它五个州的距离一定不会太远。

显然,铁利府所辖的广、蒲、海、义、归、汾六州都位于辽河以东,太子河、蒲河、首山、盖州左右。这一带,正是辽国的东京辽阳府附近,现在的辽阳、鞍山附近。

渤海铁利府原先管辖的六个州,都在辽国东京辽阳府附近。其兵事归南女真汤河司或东京兵马√司所管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归属黄龙府管辖,二者相距甚远,不可同语。

而“铁骊军详隐司”是设在黄龙府的。

四、铁骊国与铁利部基本情况对比

很多史料中,把唐宋时期中国东北的铁骊(离)与铁利(里)混为一谈,认为铁骊和铁利是一回事。一些史书中,用同一概念解释两个不同的地名,难免弄得史料真相不明。

其实,铁骊和铁利南北相距,各有自己的位置和历史,不能混淆。

铁骊,(铁离)。一直在松花江东流段北侧、黑龙江南侧。

《契丹國志·卷二十二·四至鄰國》说辽国的,“正東北至鐵离國。西南至上京五千餘里” 。又说:“次東北至靺羯國。東北與鐵离國為界,西南至上京五千里”。还说:“又次北至鐵离、喜失牽國。西南至上京四千餘里”。此“上京”位于现内蒙古的巴林左旗一带,其“里”是古代中国东北的计量方法,一里相当于现在的三百多米。

铁利,(铁里)。是在辽河东太子河一带。

《辽史·卷六十,志第二十九,食货志下》载:“神册初(公元916年),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利州,地亦多铁”。同书·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载:“广州,防御,汉属襄平县,高丽为当山县,渤海为铁利郡。这个地方的军事,归属辽国的汤河统军司,与黄龙府不在一个“军区”

很明显,二者南北相隔数千里,地理位置是决不可能在一起的。

二者的经历和来历不一样,但都是同时期产物。

铁骊,前身是豆莫娄国,是夫余人暨索离人后裔,属濊貊系统。豆莫娄国因黑水靺鞨的侵占而灭国,后又因黑水靺鞨被渤海国驱逐而重新立国,名为铁骊国。

铁利,则是白山靺鞨在句丽国被唐朝灭掉后,南下占领原句丽地面而建立的国家。是勿吉、邑娄的后人,属息(肃)慎系统,与铁骊国人的来源不同。

唐中后期,渤海国强盛,铁利被渤海国收复,成为渤海国的15府之一。铁骊国却是与渤海国以松花江为界的两个不同国家。

再后来,铁利府则是被辽国占领为一个州,最后又改为广州。而此时,铁骊则一直是以国家形式存在的独立国家

宋辽时期,铁骊国以松花江为界,与辽(契丹)国西南和东北相距。而铁利则一直是辽国内的地方行政机构。

铁骊和铁利基本情况的对比

五、与铁骊国相混淆的有关问题

有的书把铁勒、五国部等都与铁骊相混淆,同样是不应该的。

铁骊、铁利、铁勒等都有自己的地理位置,其立国时代和历史背景各不相同。

1、铁勒与铁骊无关

铁勒:在唐朝中后期,就已经是一个古国了。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北狄传》载:铁勒属于匈奴别种,当时有15个部族,散居在碛北,先是臣属于西突厥,一段时间后叛离,居于燕末山北,其中回纥等六部居住在郁都军山,并在其山北建国,这个地方位于长安西北六千里。贞观时,“东至靺鞨,西至叶护,南接沙碛,北至俱伦水”。后来又向东移到“都尉建山北,独逻河之南”,距长安三千三百里,“东至室韦,西至金山,南至突厥,北临瀚海”。到武则天时,“突厥强盛,铁勒诸部在漠北者渐为其所并。回纥,契芘,思结,浑都徙于甘、凉二州之地。”后来,虽然有铁勒旧部又收归了这些零散的部族,但是未以铁勒之名再现。

到北宋和辽时,铁勒已经消失数百年。《辽史》中始终未见到铁勒字样,《新唐书》中也对铁勒说得十分简单。

但在《金史》中却多次出现铁勒字样,如,《金史·卷六十七》中载:“铁勒者,古部族之号,奚有其地,号称铁勒州,又书作铁骊州”,“甲午岁,太祖破耶律谢十,诸将连战皆捷,奚铁骊王回离保以所部降,未几,遁归于辽。”

《金史》中还说:“及辽以兵徙铁勒、乌惹之民,铁勒、乌惹之民多不肯徙,亦逃而来归”。

当时铁勒的范围很广,其东部先后分别与靺鞨,室韦相接;但那时的靺鞨是泛指的大靺鞨,室韦的西界一直是在呼伦贝尔以西。铁勒在西北消失之后铁骊才在东方出现。

很清楚,这里所说的铁勒,实际就是铁骊。但是,找遍史料,没有铁勒与铁骊有丝毫关系的记载。

《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二》载:“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 其部落曰袁纥、薛延陀、契苾羽、都播、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 浑、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凡十有五种,皆散处碛北”。

所说铁勒,实际是回纥,属匈奴后裔。从新唐书的记载看,铁勒应该是在“碛北”地区居住,与辽河、松花江的距离较远,与铁骊无关。

把奚与铁骊弄到一起,则更是个历史笑话。

在铁勒被突厥吞并以后,回纥等部曾臣属于奚,奚也确实占据了一部分古铁勒的地方。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列传一百四十五,回纥传》中载:回纥“其食用粮羊皆取给于奚王硕舍朗。”还说:“回纥,其先匈奴之裔也,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回纥只是依靠奚的势力生存一段时间之后,便又独立为国,但它并没有再用铁勒名称。无论新、旧唐书,还是辽史中所述,奚的六个部族中都没有铁勒部,其六部先是:遥里、伯德、奥里、梅只、楚里、堕瑰;后来辽圣宗时,把奥里、梅只、堕瑰合为一部,又以南剋、北剋补充进去,仍为六部,在辽号为六部奚。其最先时的五部族为:阿会、处和、奥失、度稽、元俟折,更没有铁勒部,也无铁勒王。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奚传》中述:唐封奚的地方为六州:饶乐州、弱水州、祁黎州、洛瑰州、太鲁州、渴野州,设饶乐都督府统领之。其中也没有铁勒州或铁骊州的字样。

在《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列传一百四十五,回纥传》和《旧唐朝书·卷一百九十九,列传一百四十九,铁勒传》中都说:唐曾分封他们十六个州府,分别为:瀚海府、燕然府、金微府、幽陵府、龟林府、卢山府、皋兰州、高阙州、鸡田州、榆溪州、鸡鹿州、滞林州、置颜州、坚昆府、玄阙州、烛龙州,封铁勒王为燕然都护府都统,统管这些州府,其中也没有铁勒州或铁骊州。

辽时,奚部分为东部奚和西部奚,两部都居于大辽国本土境内。其中遥里、伯德、奥里、南剋、北剋五部隶属辽国东北路统军司管辖。

而铁骊国是辽的附属国,居辽国外。

辽“南府”管辖下的黄龙府中,设有铁骊军详稳司。是监察管理部门,与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咸州兵马详稳司、及东北路统军司等同属长春路。它们与奚王府都统归辽国“北府”管辖,互相之间没有上下隶属关系(详见《辽史·百官志二,营卫志下,兵卫志中》等)。把铁骊列在奚的下面,是不对的,是历史的差误。

奚的历史很长,但与铁骊毫无任何直接或间接的隶属关系。

所谓“奚铁骊王回离保”这个人,底确是辽国的奚王。

《辽史·卷四十四,列传第四十四,逆臣传下,奚回离保传》中,根本没有只字片言的铁勒或铁骊字样。回离保这个人,曾担任过辽国铁鹞军详稳。其“铁鹞”只是辽国一支正规军队的名称(见《辽史·百官志二》),与部族或国家的概念无关,更与附属国无关。回离保曾在辽国上京、北女真、咸州、东京等地任职,后被提升为奚王,直至他与别人另立辽皇,后又自称奚皇,并被杀。从没有得到过“奚铁骊王”这个称号,也没有到铁骊国去的历史记载。

显然,铁骊国与铁勒、奚、以及奚王回离保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金史》中的这些说铁骊国的语言,是有差误的。

2、其它与铁骊相关的问题

①辽黄龙府的位置

《渤海国志长编》及相关的书籍,多把辽国时期的黄龙府位置说成是在现吉林省农安附近,也有部分人说在现吉林省吉林市附近。准确地说,位于吉林市附近还是有一些根据的,但不完全。

从《辽史·纪二》中知:七月“甲戌,次扶馀府,上不豫”,并且“是夕,大星陨于帷前”。第八天早,又见子城上有巨大的黄龙出现并入于行宫,“是日上崩”等内容的记载。

“上”,是指辽太祖。这段故事,是说辽太祖到扶余府时遇大星落于帐蓬前,开始有病。八天后在行宫中看见黄龙盘在子城上,第二天亡故的事。所以后来将扶余城定为辽国的龙州,并在此设置黄龙府。显然,原先的黄龙府就在原渤海扶馀城的地方,这里也是旧扶馀国的王城。

那么原先的黄龙府,也就是扶馀府的位置倒底在什么地方?

据《辽史·纪二》载:辽太祖伐渤海时,闰12月“丁巳,次商岭,夜围扶馀府”。很明确,扶馀府地就在商岭的东侧,不会太远。否则,辽军不能到了商岭当晚便去围扶馀城。商岭,应该是现在长春市东南方的“奢岭”。扶馀府应该就在它的东侧。

辽景宗皇帝时,在公元975年,因黄龙府守将燕颇叛乱,因此取消黄龙府。

从此,没有龙州,也没有黄龙府的名称。

直到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又在原扶余城地方,设置通州;并在通州的东北方向重新建龙州,重新设立黄龙府。后来再建黄龙府的这个地方,恰恰是在吉林市附近。而原先废除的黄龙府,则是在现在的奢岭东侧。

②还有人把铁骊列入辽五国部内,更是不应该的。

《辽史·卷三十三,志第三,营卫志下》载:“五国部:剖阿里国,盆奴里国,奥里米国,越里笃国,越里吉国,圣宗时来附,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属黄龙府都部署司。重熙六年,以越里吉国人尚海等诉酋帅浑敞贪污……”。

在《辽史》的“营卫志下”和“百官志二”中,都十分明确地把五国部列在辽国境内部族中。五国部中,只有盆(蒲)奴里国,被列在境外部族和属国序列中。《辽史》中,五国部与境外部族和附属国,是严格、且明鲜区别开来的。

铁骊,是在辽太祖时加入辽国,是辽国境外的附属国,早于五国部入辽60年左右的时间。辽国在辽黄龙府设有“黄龙府铁骊军祥隐司”,隶属于辽国南府管辖。而辽五国部,则隶属于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属辽国北府管辖。

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以下还有:北唐古部,奥衍突厥部,隗衍突厥部及宾、龙、祥、信等州(见《辽史·百官志二》)。在辽大康八年(1082年),“黄龙府女真部长术乃率民内附,予官,赐印绶”,设黄龙府女真大王府(详见《辽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和百官志二》),所以还应有黄龙府女真部。

在辽国五十九个属国军中,列有铁骊和盆(蒲)奴里,而其它五国部的军队却是列在国内部族军序列内(辽史,兵卫志)。

辅带说一句:《辽史》中的这些记载,显然与《契丹国志》中“五国东接大海”有出路,东接大海之说不符合历史事实。

如果以《辽史·卷十六,本纪第十六,圣宗七》中载:开泰七年“三月辛丑,命东北越里笃,剖阿里,奥里米,蒲(盆)奴里,铁骊等五部岁贡貂皮六万五千,马三百”所述,说铁骊是五国部之一,理解是有误的。

在《辽史·卷十四·本纪第十四·圣宗五》载:统和二十一年(公元1003年)三月,铁骊来贡。夏四月,“戊辰,兀惹,渤海,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等五部遣使来贡”。这时,明显说铁骊与五国部不属于一类。同文又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秋七月,“丁亥,兀惹、薄奴里、剖阿里、越里笃、奥里米等部来贡”。——这里都是与奥里米、越里笃等相关的“五部”,“五部”岂不乱套了?!

《辽史·卷二十四·本纪二十四·道宗卷》中载:大康八年(公元1082年)“丁酉,铁骊、五国诸长各贡方物”。——这里,很明确地把铁骊和五国部分开得明明确确。

铁骊不属五国部是不容质疑的,但和五国部相邻却是可以看得出的。原因:一是它们都同归黄龙府,二是辽国对它们的进贡政策相同。从此看出,它们之间可能有相邻、相似的地理环境和共同的经济类型。

关于五国部,还有一点赘述如下:

《辽东志·卷九》中说:“元明两代水陆站中有奥里米站”,“在松花江和黑龙江合流处有奥里米和屯”等。这个内容,被有关书刊多次引用。

这个地名是毋庸质疑的,但是否应考虑如下问题:金建国以后,曾多次进行大移民活动,如:金天辅五年的移民,“天辅七年二月,尽徙六州氏族,富强工技之民于内地” ,天会五年、尤其是天会十一年,女真人又大批南迁……。这样多次的向北、向南的大迁移活动;特别是,历史上东北民族夏逐水草,冬避严寒的生活习性等。很难使奥里米这样附属性的小部族,能历经契丹辽、女真金、蒙古元和中原明朝的多次巨大变迁,而一成不改地居住在原地生活。如果有变化,那么元、明时的奥里米站,还能是数百年前辽国时,原封不动的奥里米吗?我不是说这个奥里米就不是原先的奥里米,而是觉得应当多考虑一些历史上的特殊情况。

从《辽史》,及相关的《契丹国志》、《女真史》、《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等书,记载的辽国东北边境的情况看。五国部属于国内部,它与铁骊、兀惹、生女真、蒲卢毛朵等国或部相邻。这些部族和属国,都在临近辽国的境外。再考虑与它相关的辽国境内黄龙府和龙、宾、祥、信州及北唐古等部的位置,则辽五国部极有可能在拉林河与牡丹江流域,滨松花江的范围内生存。这个区域内考古出土的物品证实,该区古代铁业发达,正符合五国部善铸铁的特征。

六、结束语

包含有北扶余遗人和豆莫娄遗人的铁骊人,是古索离人,既古濊貊人的后裔。他们自唐开元或元和年以后,脱离黑水靺鞨的桎梏,建立起了铁骊国。

铁骊国,曾先后与东北强大的渤海国和辽国,与世共存。虽然后来成了辽国的附属国,但也不失其东北大国的姿态。

在辽天庆四年十二月,铁骊国不堪辽国的欺凌,也许是受了完颜阿骨打的胁迫,“叛入女真”。第二年(1115年),阿骨打建立起了大金国,十年后金国彻底灭掉辽国,同时又灭掉了北宋,直打到长江流域。这屡屡战迹中,必定都有铁骊人的功绩。铁骊为国至少三百多年,曾在黑龙江省这块土地上辉煌过。它比渤海、辽、金等国,存在时间都长。

白山靺鞨人,在唐初建立了铁利国。唐元和年后,归入渤海国,改为铁利府。公元926年,又归入辽国,成为辽铁利州等地方建制。

白山靺鞨,是邑娄、勿吉后裔,勿吉是古息慎人的分支。

铁骊和铁利名称相近,却是不同的国度和部族。铁骊长期为国,铁利长期为部。虽然同时出现,但社会地位和作用,是本质不同的。

但是,因为他们都处于社会从属位置,而被历史无情地埋没。只在个别史料附带的笔墨中,留有少许蛛丝马迹。但是古人著作的严谨性,留给我们弄清历史事实的机会。

认真审视史料,不应该把辉煌的铁骊国,与从属地位的铁利部相提并论。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更不能让后人笑话我们无知或无能。

《礼·月令》有,冬季“驾铁骊”句。文中铁骊是指两匹并排的黑色马拉的车。《说文》中视铁为黑金,铜为黄铁。铁色黑,给人以兵、坚、寒的感觉;骊字是纯黑色、美丽的马,也有成双、并驾的两匹马车的意思。应该说,铁骊是一个美好的名词。但是回顾历史,也不难看出古代中原文人和统治者用铁骊代铁离当然有其寓意。很象那些对北方民族的习惯称呼,如:犬戎,濊貊,猃狁,蠕蠕,靺鞨等,具有畜类的贬意成份。

然而,时移事异矣。但愿能够发掘出铁骊国的遗踪,拂去其尘埃和污垢,让它为世人所识。

让铁骊和铁利为中国东北的历史,增加本来应有的光辉。

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原版资料。

其中,主要是

《史记》,汉、司马迁(前145—前90)著,130卷

《汉书》,汉、班固(32—92)著、100卷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398年—445年)著,120卷

《三国志》西晋、陈寿著(233年-297年),65卷。

《北史》,唐、李大师(570-628),及其子李延寿(生卒不详),100卷。

《辽史》,元、脱脱(1314年-1355年),蔑里乞氏,116卷。

《金史》,元、脱脱(1314年-1355年),蔑里乞氏,135卷。

《元史》,明、宋濂(1310~1381)、王濂(1321~1373)主编,210卷 。

《旧唐书》,后晋、刘昫(公元887——946年)等人,200卷。

《新唐书》,宋、欧阳修(1007年-1072年)、宋祁等著,225卷。

《明史》,清、·张廷玉等著,332卷。

《契丹国志》,叶隆礼撰,27卷本,。

《渤海国志长篇》,民国 金毓黻著。

《礼记》,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

《康熙字典》,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80年6月一版

《说文解字》,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81年9月一版

《魏书》,魏收(505-572)著,130卷。

《隋书》,唐朝魏征主编,85卷,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文人参加。

《女真民族史》,孙进己,孙泓,1970-01-0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